浦市鸟瞰摄影/杨志平
在时间绵延的长河里,在奔流不息的沅江边,有着一个又一个的村落和城镇历经变迁,浦市是其中的一个。
位于沅江中游的浦市,因沾染了水的灵气,从而显得质朴恬静,因得益于从前水运交通的便利,从而商贾云集,成为因商而兴的商业重镇。
对于沅江来说,中游的浦市不过是一个逗号,沅水没有止步于浦市,也不会为浦市而停留,但浦市依然是这条神秘而美丽的河流的一个重要节点。
从浦市看沅江摄影/李菁
对于浦市来说,沅江是浦市的生命,千百年来是沅江的水滋养着浦市,又是沅江的水运繁荣着浦市,没有沅江就没有浦市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灵动。
甚至浦市的名字都因沅江而来。浦市原名浦口堡,“浦”的意思是水滨。沅水之旁陆地有溪,称为浦溪,溪之北有村,水北为阳,故村名为浦阳,浦溪在此地汇入沅水,故又名浦口堡。
浦阳、浦口堡变为浦市,正是改土归流、商业崛起的历史印记,而不管怎么变,都离不开一个“浦”字,离不开沅江水滨。
浦市的繁荣衰败都与沅江有关,曾经的繁盛,后来的没落,现在的崛起,沅江像是时间的使者,一路见证浦市的沧桑变化。
“满河绿水满河船,满镇商号满镇人。”就是形容昔日以水运交通为主时期,浦市大码头车水马龙和浦市镇上攘来熙往的景象。
浦市,宋代以来就是大湘西地区的一个重要码头,是明清时代苗疆边陲商贸中心的一个标本,它曾经的繁华与衰败,都凝固在沅水中游那个大河湾里。
由于沅江的水路交通发达,历史上浦市商贸、文化就极其繁荣。
▲浦市民居图源:年的《申报》
《泸溪县志》记载,在清末民初,这个占地3平方公里的古镇上,曾有3条商贸主街,45条巷弄,20多座货运码头,13省会馆,12座书院,53家茶馆,90多个作坊,7个钱庄,3个镖局……
其中最声名显赫的便是吉家大院。吉家大院由砖木筑成,进深58米,屋内由“三井三堂十二房”构成,四周防火墙高十余丈,既防火又挡风,正面为三层并连式结构,均以条石构筑。
(以下老照片来自年的《申报》)
▲浦市吉家大院门楣
▲浦市吉家大院木窗雕刻
▲浦市吉家大院天井
▲浦市吉家大院正门
▲浦市吉家大院
康熙年间的人物,曾官至直隶巡道的徐炯奉旨前往云南考察灾情时经过浦市,就在《使滇日记》中感叹道:“洪江,烟火万家,称为巨镇”,“浦市称巨镇,尘舍稠密,十倍于洪江”。
清乾隆四年(),沅陵知事赵治会曾撰文道:“沅陵西南有浦市,两岸之间,烟火万家,贾商辐辏,舟楫络绎,故一大都会也……上而滇黔,下而常岳……骚人墨客,工农商贾,莫不以时云集于此。”
一代文豪沈从文曾在《湘行散记》中描写沅江岸边的浦市大码头:
这是一个经过昔日的繁荣而衰败了的码头。三十年前是这个地方繁荣的顶点,原因之一是每三个月下省请领凤凰厅镇案和辰沅永靖兵备道守兵那十四万两饷银,省中船只多到此为止,再由旱路驿站将银子运去。请饷官和押运兵在当时是个阔差事,有钱花,会花钱。那时节沿河长街的油坊尚常有三两千新油篓晒在太阳下。沿河七个用青石作成的码头,有一半常停泊了结实高大的四橹五舱运油船。此外船只多从下游运来淮盐、布匹、花纱,以及川黔所需的洋广杂货。川黔边境由旱路来的朱砂、水银、苧麻、五倍子、生熟药材,也莫不在此交货转载。木材浮江而下时,常常半个河面都是那种木筏。本地市面则出炮仗,出纸张,出肥人,出肥猪。河面既异常宽平,码头又干净整齐。街市尽头为一长潭,河上游是一小滩,每当*昏薄暮,落日沉入大地,天上暮云被落日余晖所烘灸剩余一片深紫时,大帮货船从上而下,摇船人泊船近岸以前,在充满了薄雾的河面,浮荡在*昏景色中的催橹歌声,正是一种如何壮丽稀有充满欢欣热情的歌声!
?注:《湘行散记》写于年,文中三十年前乃是年左右。
沈从文先生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浦市码头的昌盛,也分析了其中缘由,不过不必纠结于浦市的肥人和肥猪,浦市的猪仍然肥,而在这个以瘦为美的年代,大多浦市人都是袅袅婷婷,沈从文先生后来也写到:
浦市镇的肥人和肥猪,即因时代变迁,已经差不多“失传”,问当地人也不大明白了。
尽管曾经浦市的商业往来繁复,但官商与民都是和和气气,浦市生活也是轻松惬意,浦市的烟火气尤其体现在浦市的茶馆,当时大码头旁都是一排排的茶馆,几乎每个茶馆每天都会迎来络绎不绝的客人。
▲浦市老茶馆
▲浦市老茶馆图源:湘西浪人影像札记
除了商业繁华,浦市人的文娱活动也是多种多样,戏台上的辰河高腔,绣框里的苗族数纱,刻刀下的踏虎凿花,还有那沅江上的龙舟“扒槽”,龙舟更是流淌在浦市人的血液里,早在还没有修葺河堤之时,龙舟就已经是浦市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浦市龙舟旧照图源:浦市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