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岁月留痕大地印记丨洞庭湖人水和谐入画来
TUhjnbcbe - 2024/12/25 19:06:00

洞庭湖,一个秀丽的湖、富饶的湖、伟大的湖!新中国成立以来,洞庭湖历经沧桑之变,从围堤筑垸、堵支并流,到退田还湖、治污提质,再现碧波浩荡美景。在全球淡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大背景下,湖南拥有洞庭湖这颗明珠,这是何等幸运!湖湘儿女应该知湖、亲湖、爱湖、护湖,让一湖碧水世代相传。本报今天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岁月留痕大地印记——湖南标志性工程巡礼》系列报道之《洞庭湖:人水和谐入画来》。

从围堤筑垸、堵支并流,到退田还湖、治污提质,历经沧桑之变,再现碧波浩荡美景——

洞庭湖:人水和谐入画来

7月29日,沅江市漉湖芦苇场,夕阳下群鸟飞翔,宁静而和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唐俊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张尚武刘勇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在长江中游,洞庭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晶莹夺目。

这是一个秀丽的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全盛时期的洞庭湖,面积达平方公里,风帆满目八百里。

历经沧桑变化,今天的洞庭湖,天然湖泊面积仍有多平方公里,在全国淡水湖中数一数二。

这是一个富饶的湖。

明清两朝,洞庭湖区大兴堤垸,开垦湖田,渐成全国“粮仓”,赢得“鱼米之乡”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洞庭湖区出产的大米、鲜鱼、棉花、油料等大宗农产品一车又一车、一船又一船供给全国,“湖广熟,天下足”名不虚传。

这是一个伟大的湖。

洞庭湖号称“长江之胃”。自年以来的长江历次大洪水,洞庭湖拦洪错峰蓄水,减灾防灾功不可没。

“在全球淡水资源日益紧张的大背景下,湖南拥有洞庭湖这颗明珠,这是何等幸运!”省水利厅老专家聂芳容称,湖湘儿女应该知湖、亲湖、爱湖、护湖,让一湖碧水世代传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贯彻生态文明理念,洞庭湖焕发青春活力,再现碧波浩荡美景,加快迈向人水和谐。

1.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难在洞庭

为制服长江洪水,毛主席指着三峡口说,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

长江冲出三峡,进入宜昌以下的平原,水流变缓,泥沙沉积。

从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江段,古时因属荆州,故称荆江。这里湖泊星罗棋布,河曲连绵发育,堪称“九曲回肠”。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曾经担任洞庭湖水利工程管理局局长的周松鹤老人称,荆江之险,险在上游来水量大,下游泄流量小,造成水患频发。

险在荆江,难在洞庭。长江来水经藕池、松滋、太平、调弦(年封堵)四口入洞庭湖,再出城陵矶汇入长江;洞庭湖纳湘、资、沅、澧四水,当长江与四水洪峰碰头,洪涝灾害反复上演。

长江和四水带来泥沙淤积,洞庭湖洲滩裸露。明清时期,周边人口大量迁入,围堤开垦,堤垸林立。至解放前夕,洞庭湖面积缩小至平方公里。

年汛期,长江流域遭遇大洪水,洞庭湖区多个堤垸溃决多个。新中国刚成立,党中央就高度重视荆江河段防洪问题。

针对大量的溃垸,当年冬天,湖南即出台“合修大圈,堵支并流”的治理方案,对垸老田低的溃垸放弃修复,对一些小垸进行合并。至年,洞庭湖区堤垸减少至个。

年3月,中央决定兴建荆江分洪工程,北岸加固荆江大堤,南岸在荆江以西,藕池河西支安乡河以北,虎渡河以东,开辟一块面积达平方公里、有效容积为54亿立方米的分洪区。

当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动工。湖南、湖北16万民工日夜奋战,不到3个月就胜利完工,完成土石方近万立方米,泄水闸过洪能力达立方米每秒。

年,长江流域发生大洪水。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总分洪量.6亿立方米,降低水位最大值0.96米,保住了荆江大堤,减轻了洪水危害。

年,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特大洪水。当长江沙市站水位达到荆江分洪设置的分洪点,党中央听取水利专家的意见,作出不分洪的科学决策。最终,“98抗洪”取得伟大胜利,不仅保住了荆江大堤,两岸力保的大垸也一个未溃。

此后4年,中央和省里投入多亿元,加固长江干堤和洞庭湖堤垸。但要从根本上制服长江洪水,还得靠三峡工程发挥防洪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开国领袖毛泽东就开始谋划修建三峡工程。

省水利厅提供的资料显示,年2月21日上午,毛主席乘“长江”舰考察长江,他询问当时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对长江防洪有何设想?

林一山回答,在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上,逐步兴修一批梯级水库,拦蓄洪水。

毛主席从地图上凝视万里长江,手指三峡口说,为什么不在这个总口子上卡起来,毕其功于一役?

把毛主席定下的蓝图变成现实,后来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关心三峡工程建设,终于在年11月8日实现大江截流。年三峡水库首次达到米蓄水目标,防洪库容达.5亿立方米。

三峡工程蓄水,长江上游来水装上“控制阀”,洞庭湖区摆脱水患困扰,真正从“险地”变成了“宝地”。

年9月1日,湘阴县洞庭湖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在送交早稻粮。(资料照片)张云龙摄

2.“鱼米之乡”谱新篇,商品粮源源不断供全国

年7月,邓小平在考察三峡建坝选址时询问,有人说三峡水闸修建后,通过水闸下泄的水变冷,下游的水稻和棉花不长了,鱼也不长了,究竟有没有这回事?

70年来,洞庭湖区一手抓堤防建设,一手抓生产发展,打造全国大宗农产品供应基地。

省洞庭湖水利事务中心主任沈新平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洞庭湖区再写“鱼米之乡”新篇章,一靠排灌能力提升保丰收,二靠科技推广促增产,三靠湖区老百姓勤奋实干,粮、棉、油、鲜鱼源源不断供给全国。

湖区的垸田,十有八九都怕内涝——如遇连续降雨,垸田水位往往比外湖外河水位低,无法排出去,形成涝渍,粮食必然减产,甚至绝收。

为解决排渍问题,年3月8日,全省第一个机械排渍站在当时渍灾最严重的沅江县乐成下垸建成。当年垸内亩“望天田”,排渍除涝喜夺丰收。

洞庭湖区排渍站建设,从蒸汽机排水设备,到内燃机排水设备,再到电力排灌网,排渍能力不断提升。

年建成的南县明山电排,是我省目前总装机容量最大的电排站,每秒可为大通湖垸排出立方米渍水。电排站相关负责人彭沛东介绍,明山电排今年6月18日至7月4日开机17天,抢排大通湖垸渍水1.3亿立方米,相当于排干了一个大型水库,确保了垸内良田免于渍灾。

有了电排,洞庭湖区粮食产量翻番。据相关资料记载,年,湖区粮食产量为10亿公斤;到年,重点垸全部建好电排,湖区粮食增产到20亿公斤,足足翻了一番。从此,洞庭湖区每年为国家至少提供商品粮5亿公斤。

从年起,洞庭湖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垸内“田园化”建设高潮,开渠、建闸、修路、植树,奋战10年实现“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年,洞庭湖区粮食总产增加到35亿公斤。

洞庭湖区建成“天下粮仓”,离不开科技推广。南县中鱼口镇常西村村民李小溪与新中国同龄,他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生产队大胆试种杂交水稻,实现晚稻产量超早稻,粮食总产直往上飙。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鱼基地,洞庭湖平原深受全国上下

1
查看完整版本: 岁月留痕大地印记丨洞庭湖人水和谐入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