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今天我来当农民沅江芦苇十八变
TUhjnbcbe - 2024/12/20 19:44:00

采芦笋、种芦菇,开发芦笋罐头、芦菇酱等系列产品——

沅江芦苇“十八变”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金中基张尚武通讯员胡增荣钟祖彪

学习科目:制芦笋、采芦菇

拜师地点:沅江市高新技术产业园

师傅名片:蒋德辉,芦小妹公司芦菇基地负责人。

场景一:养护芦苇

眼下的洞庭湖,正值丰水季节。大小湖洲,远看一片绿油油,好像水上的“森林”。

5月11日,记者来到南洞庭湖的沅江市七星洲,跟随芦小妹公司的蒋德辉师傅,学习芦苇养护方法。

说起芦苇,蒋德辉如数家珍:沅江芦苇面积45万亩,拥有亚洲最大的芦苇基地。

上世纪末,沅江造纸厂效益好。依托芦苇造纸产业,沅江市曾经跻身全省经济十强县(市区)。

芦苇造纸崛起支柱产业,也为沅江留下污染难题。年底,沅江市关停大小造纸企业。当时,多只船装满芦苇,停在码头半年无人问津。

芦苇产业向何处去?市领导绞尽脑汁,为芦苇场找出路:用芦苇生产酒精,不料废气刺鼻污染更大;用芦苇加工板材,7吨芦苇加工一吨板材,原料比成品还贵,吓跑了投资者。

芦苇转产路在何方?反复论证之后,市里统一思想,依托芦苇资源优势,着力扶持“两芦”(芦笋、芦菇)产业。

沅江地处南洞庭湖腹地,湖洲水位呈“春浅、夏深、秋落干”,是芦苇生长的天然宝地。但芦苇场一度荒废,苇塘养护、水肥管理、更新复壮,都需要辛苦付出。

“大自然的馈赠,要付出才有收获。”蒋德辉说,低产苇田补施氮磷钾肥,抓好蚜虫和病害防控。

“芦苇场年年要更新,割了上一茬,下一茬才长得好。”他扒开苇丛讲解:秋冬时节割芦苇,要留茬5厘米,利于新芽生长。

走在芦苇荡,苇叶锋利无比。蒋德辉说,割芦苇要戴好手套,做好全身防护。

正说着,远处传来声音。苇丛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蒋德辉说:这是村民在采摘包粽子的苇叶,每天也有多元的收入。

场景二:加工芦笋

上半年,当地农民出入芦苇荡,主要是采芦笋、摘粽叶。

说起芦笋,蒋德辉兴致勃勃:春天的芦笋,口味清香鲜美,可与河豚相提并论。“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古诗中的“芦芽”,不就是芦笋吗?

“可惜过了时令。”他告诉记者,3月上旬起,芦笋采摘进入旺季。人们采芦笋、剥芦笋、尝湖鲜,芦苇荡里充满欢声笑语。

“五一”过后,洞庭湖的芦笋随着温度“蹿升”:一天可长20厘米,芦笋就长成了芦苇。

“采摘虽已过季,我们可以去看看芦笋加工。”蒋德辉带着记者来到芦小妹公司的加工车间,体验芦笋制作过程。

芦小妹公司总经理傅志红介绍,公司收购储藏鲜芦笋多吨,可满足全年均衡生产。今年来已加工芦笋吨,销售额余万元。

加工车间内,芦笋经过腌制冲洗、剥壳分级、蒸煮杀菌、口味调制、真空包装等10多道工序,制成一包包酱腌菜。

现代化生产线,人工参与的环节不多。记者跟随蒋师傅从腌制池取出腌制好的芦笋,进行冲洗剥壳,白白嫩嫩的芦笋大小不一,还要进行分级。

芦笋采摘后,很容易变老。蒋德辉说:对外皮木质化的部分,要用剪刀去除。

“熟练工只看一眼,就知道如何动刀。新手没把握,可以用手先掐一下。”他边说边示范,教记者用手掐,手感变硬的那部分,便用刀去除。

“芦笋的一级产品,大小、长短一致,切口平整,笋尖紧密,形状完整。”蒋德辉告诉记者,腌制的芦笋,每克一包,只需漂洗后挤干,或炒或炖,口感鲜脆柔滑,营养丰富,被誉为“洞庭虫草”。

场景三:采摘芦菇

芦苇荡里的财富,一直在延续。除了芦笋,还有芦菇,令人念念不忘“一口鲜”。

“气温上来了,出菇接近尾声。”蒋德辉带着记者来到菇棚,采摘最后的一茬芦菇。

大棚内,垂直搭起六层菇床,约有0多平方米。每层菇床上,金黄色的芦菇,一丛丛一簇簇,如同撑开一把把“小伞”。

蒋德辉递给记者一个沥盆一把剪刀,踩着竹架板,来到菇床旁。他将娇嫩的芦菇采摘在手,然后用剪刀剪断根部,把芦菇放入沥盆。

记者有样学样,小心翼翼采下一丛芦菇,放在手掌仔细打量:这种菇只有纽扣大小,不易采摘。

一个多小时,记者才采了小半盆芦菇。蒋师傅笑道:“还算不错。”

在市场上,芦菇“身价”不菲,鲜菇价格每克元以上,与羊肚菌差不多。

眼前的芦菇,学名胶状鳞伞菇,被驯化前就是芦苇丛中的野生菌,只在春、秋两个季节生长,采摘期一个月左右。

年,省内食用菌专家努力攻关,成功驯化胶状鳞伞菇。次年,沅江市造纸厂全部关停,种植芦菇成为理想的替代产业。

沅江市两芦办工作人员熊立波说,广义来说,利用芦苇作基质培育的食用菌,都可以称为“芦菇”。

“壮大两芦产业,品类要多,链条要长。”熊立波介绍,围绕芦笋、芦菇加工,已开发腌芦笋、干芦菇、芦菇酱、芦笋面、芦笋罐头等系列产品,市场供不应求。

说起新产品,熊立波专门推介“芦鲜道”水饺:以芦笋、芦菇作馅,手工细作,口感鲜爽,软嫩有嚼劲,吃过的人都说好!

芦苇荡绝地突围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金中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芦苇也,其最早见诸《诗经》中。小时候看到电影里的芦苇荡,不禁令人心旷神怡。这次走马南洞庭,真实地见到了芦苇荡,一望无垠的青纱帐,钻进去就没了人影。

而让我震撼的不只是芦苇荡的壮阔,更有它那辉煌悲壮,尤其是绝地突围。

在洞庭,芦苇之浩大繁盛,眼前那一片片的郁郁葱葱就是见证。仅沅江一地,芦苇面积就达45万亩。这里有亚洲最大的“漉湖芦苇场”。

几年前的生态之战,沿湖大大小小的造纸厂关闭,几百条运载芦苇的船只停运。

壮士断腕的勇气,保住了一湖碧波。然而,芦苇的出路在哪里?

沅江的探索,给人以深刻启迪。他们以绿色生态理念,重新审视开发芦苇资源,采摘芦笋、种出芦菇,芦笋罐头、芦笋饺子、芦菇面、芦菇酱一时成为市场抢手的“湖鲜”。芦苇产业的转型,是逼上梁山,也是一条生态富民之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面临绝境的芦苇荡,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原本废弃的芦苇场,又恢复了往昔的热闹场景。人们在芦苇荡劳作的笑声,飘荡在浩淼的洞庭湖上。

1
查看完整版本: 今天我来当农民沅江芦苇十八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