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14日,安徽郎溪10岁女孩被13岁堂兄伤害致死案件引发热议,纵观近几年的恶性伤人案件,不难发现,儿童暴力犯罪的频率日益增高,年龄也越发低龄化,如湖南沅江男童弑母案当事人12岁,大连男童杀人案事发时13岁,江苏男童弑母案事发时13岁……到底是什么让这些原本花样年华的青少年们犯下这些罪恶?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教育,从原始社会起,就是人驯化成长的重要方式;现代社会,教育的作用尤为明显,而人在幼年时期接收到的教育将影响到他的终身发展,优质的心理抚养将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养分。
一、家庭教育缺失
纵观这几起案件,几个家庭都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父母在外务工,孩子从小就给老人看管,所谓教育基本上是放养状态。表面上看,孩子们不愁吃不愁喝,要什么给什么,可最重要的心理教育,他们从来没有获得过,没人真正了解过他们的心理,遇到问题时没人可以求助,在孤独中长大。
很多父母,他们面对自己养大的孩子,发现曾经乖巧可爱的孩子突然变得狂暴不受控制,变得“陌生可怕”时,自觉无助甚至绝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十三四岁的孩子出现问题,基本就可以断定这孩子学前的抚养就出现了问题。
没人天生就是合格的父母,为人父母需要不停的学习,除了钱以外,要了解哪些东西对孩子特别重要,比如爱、陪伴。孩子小时候要苦着养,适当的经历一些磨难和挫折,能帮助孩子培养共情的能力,学会爱自己、爱别人。
二、社会教育缺位
人的问题,究其本源,就是社会的问题。
按理来讲,社会经济的发展,给大家创造了更好的物质环境,人们应该过得更好才对。而众多低龄化暴力犯罪案的频发,跟这个发展方向背道而驰,他们对自己的处境越来越不满,最终引爆。
经济变革,需要人员的流动,大量穷的地方出现留守儿童,他们有爸爸妈妈,但是常年不在身边;城市里,也没好到哪里去,好多孩子一天到晚只有睡觉的时候能看到父母。我们的问题就出在这儿,父母跟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尤其是在人生中最重要的头6年时间里。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再多的经济增速也是白费,社会终究要为他付出代价。
这就要求国家在教育上加大投资,让每个适龄儿童都有学上;把留守儿童的问题放在首位,积极促进社区、村镇、街道为未成年人建档,建立社区服务中心,政府大家和小家一起合力把孩子教育问题做好。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适用性的不对称
1.过分注重精英教育
这些年,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只顾GDP,没有考虑大多数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考试有他的功劳,选拔出了不少人才,但同时教育的多样性被忽略掉了;中国的学生,有个统一的画像,就是“乖”,太乖,这跟我们推崇的精英教育有关系。这就造成我们的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分数至上,学校以得高分为己任,成绩不够好的完全可以摒弃掉。孩子们在学校被压得喘不过气。
教育的目的不就是养活自己,让自己快乐的活着么?只要快乐,做厨师和在实验室做科研有什么区别。
放下高大上的精英教育,培养好每一个普通人,这不应该是学校的终极目标么?
2.心理教育的缺失
心理学,在中国一直被当做边缘学科,直到这几年才被重视起来,而中国人也一直忌讳谈论这个问题,认为看心理咨询就是精神有问题。
心理问题,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毕竟生理上的疾病能够显而易见的发现并治疗,心理上的问题不仅隐性,而且一旦产生很难治愈。
中国的学校,大学之前基本上没有心理咨询,孩子们面对家庭、同学、老师、学业等各种关系,发生矛盾纠葛,找不到正确合理的方法去解决,只能靠自己。累计起来,很难保证不会发生问题。
政府部门应该帮助各级学校建立专业的心理学科,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心理教育,把心理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毕竟心理健康了,成绩自然就好了,社会也健康了不是么。
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未成年教育路漫漫,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让我们一起合力解决这些问题,还他们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