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泞小路变成宽阔水泥路;杂草丛生的山坡变成市民茶余饭后休闲好去处;纵横交错的小农田变成连片产业园……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变”,一直是麻江县经济社会发展主旋律。
规划有序的城镇村庄、完善舒适的配套设施、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70年,麻江沧桑巨变。
一变:城乡统筹发展快
“亲历过从吃不饱饭到如今衣食无忧,我亲眼见证新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在时代浪潮中,麻江县也发生巨变。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我们国家繁荣昌盛、越来越好!”张成平动情地说。
张成平是土生土长的麻江人,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麻江巨变,他是见证者,也是建设者。
“年,我参加工作时,在县工商局。当时分配我一间瓦房,30个平方,漏雨、潮湿。”张成平回忆说。 近年来,麻江陆续兴建商贸城、凤凰大道、迎宾北路、迎宾中路、迎宾南路、杨柳街、广建城和官井湖片区,还建设马鞍山体育公园。
“现在麻江走上发展快车道,日新月异。”张成平感叹说,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县城很小,步行15分钟就能横穿县城。
麻江县住房城乡建设局资料显示,近年来,麻江县先后推进蓝欣国际花园、城东锦园、金桂园、广建片区、官井湿地公园等项目开发,累计投资10.8亿元,建筑总面积完成39.25万平方米建设。累计开工建设廉租房和公租房套,总面积28.7万平方米,总投资4.59亿元,现已竣工套,分配入住套,解决1.13万住房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为确保农户住房安全,提升并改善农户住房条件,近年来,麻江累计投入3.64亿元,完成户农户危房改造、户透风漏雨整治和栋住房安全鉴定工作,实现全县农村危房改造全覆盖。
如今,麻江住房城乡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达81.82亿元,全县城镇化率提高至45.2%,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高至87.07%。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容寨貌明显改观、管理机制不断创新、村民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二变:教育发展成范本
麻江县地处黔中腹地,清水江上游,交通四通八达,历史文化悠久,是清末状元夏国和的故里,也是民国初期“麻江双壁”教育家周恭寿、物理学家周昌寿的故乡。
麻江县始终坚持“穷县办强教育、小县办优质教育”理念,历届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支持,尊师重教传统历代相传。
年11月14日麻江解放,12月各校正式复课。新中国成立后,麻江教育经费由政府拨款。年,中学教师月薪大米75至公斤;乡镇完小教师,家住城内的月薪大米75至公斤,家住乡间的75至公斤。年,教育经费预算为大米27万公斤,公杂费2万公斤,村民办学校补助2万公斤。年,县文教科拨款元,在下司小学首设幼儿班(学前班)。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元,开办麻江第一所半托性质幼儿园。
“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6.8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5倍。
在加大教学投入同时,麻江坚持科学规划、科学发展教育事业。自年起,按照“因地制宜、适当集中、适度超前、分步实施”原则,确保成熟一所撤并一所,保证学校平稳撤并,共撤并85所(点),全县小学由年所(点)减少到现在21所,初级中学由年10所减少到现在6所。
如今,麻江现有各级各类学校81所,教职工人,在校学生人,约占麻江县总人口的16.73%。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由“十一五”期末的44.3%、77.2%、59.8%提高至“十二五”期末的97.9%、96.75%、90.2%。
率先在全省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提前五年完成《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教育发展目标。工作中的部分案例成为全州、全省乃至全国推广范本,优质教育覆盖率和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度大幅提升。
三变:“西大门”交通织网
麻江县是黔东南州“西大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我省乃至西南地区南下和东进的交通要塞。
新中国成立前,黔桂、谷(硐)下(司)、隆(昌)三(都)公路贯穿县境,西达贵阳,南通都匀至广西南丹。清水江航道,上至都匀,下通沅江至洞庭湖,是元、明、清、民国时期主要航运线。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黔桂铁路、湘黔铁路、株六复线、贵新高等级公路、凯麻高速公路、瓮马高速、沪昆高速铁路、国省道改建等国家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和县乡村三级农村交通建设项目得以在县境实施,逐步形成由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组成的“二横五纵九连线”为主骨架的公路交通网络。
随着沪昆高铁、贵广高铁开通运行和我省“县县通高速”的实现,麻江县真正进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时代。通村公路、产业(园区)公路、坝芒牛皮坳风力发电场专用公路、旅游公路……近年来,交通路网越织越密。
年以来,麻江县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养管一体化”模式,实行养护和管理长效机制,先后建成宣威农村公路建设沥青拌合站,成立县农村公路养护中心。年,采用国有独资公司化运作模式,组建麻江县交建公司。如今,公司中心和站“三位一体”,在县乡村公路建、养、管上实现一体化运行,建养互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模式得到创新。
为推进麻江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运营工作持续发展,积极开展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工作,根据全省“组组通”公路建设三年大决战工作安排,为切实打通麻江县交通“最后一公里”,实现交通网络全覆盖,全县大力实施“组组通”公路建设。年,被评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至年,“组组通”公路建设项目完成建设.17公里,汇集7个乡镇街道多个村组,解决人出行问题。
“‘组组通’连通村村寨寨,现在孟江村到县城、凯里都很快,方便村民的同时,还为村民增收创造条件。”近日,龙山镇孟江村村支书罗洪九忙着组织村民采摘葡萄。她说,农村公路的畅通加快农村对外开放速度,也加快农村与外界融合步伐,带活村里产业发展。
近年来,孟江村利用良好的交通条件,大力发展甜糯玉米、蔬菜、烤烟、葡萄、蓝莓种植和生猪养殖等产业,全村经济社会呈现较好较快发展。年,种植甜糯玉米80亩、蔬菜亩、烤烟30亩、葡萄20亩、蓝莓20亩、辣椒亩,有7户生猪养殖大户,年出栏生猪0头。
四变:医疗实现“一村一医”
年,医院、县卫生防疫站、县妇幼保健站、县卫生学校、县药品检验所等4所卫生院、27个卫生所,医疗卫生人员总数93人,县区病床数40张。
截至年,全县共有92个医疗机构。其中,县级医疗机构5个、乡镇卫生院6个、村卫生室78个、医院3个;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69人,机构床位数张,每千人拥有医疗机构床位7.11张。
麻江县医疗之变,变的不仅是数量,还有质量、服务态度。宣威镇咸宁村柯生隆介绍,年,村里开设村卫生室,刚开始只有一间破旧的老房子。如今,村卫生室搬新房,宽敞明亮,药品齐全,政策范围内可报销;医疗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村医更专业,24小时有人在岗;建有患者档案,随时跟踪上门查看病情。
年底,全县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1.74万份,建档率95.46%,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率%。
麻江全面执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一单清”等工作,推行大病患者医师包保及随访管理制度.。按照“一村一医、一村一护”标准,深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幅提升群众健康管理普及度。
年,麻江县健康扶贫工作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扶贫办通报表扬,成为全省受表扬的两个县之一。
五变:产业成链
麻江县从0年率先试种栽培蓝莓,在政府扶持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参与下,实现蓝莓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蓝莓乡村旅游声名鹊起,嘎尤苗寨便是麻江生态蓝莓产业园区核心部分之一。
麻江生态蓝莓产业园区建于年,总规划面积33.3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16.67平方公里,种植蓝莓14亩,有机认证4亩。建成年加工鲜果吨的莓类精深加工区;占地2平方公里的集蓝莓采摘体验、观光休闲、户外运动为一体的农业休闲观光园——蓝梦谷;占地73平方公里的集民族文化体验、农业休闲观光、健康养生养老为一体的农业休闲综合体——嘎尤苗寨。形成相互支撑、互动融合产业发展新体系。年初,园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
通过探索,麻江在这里孕育“三个联动”产业脱贫工作法,即:融合三产、链接三方、实现三变。以绿色生态有机农业产业为基础,依托城区、园区、景区进行互动发展,加快构建“农工一体、农文旅融合、提一接二连三”现代产业体系,把企业、村集体、贫困户利益链接在一起,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乡村旅游方兴未艾,麻江城市布局不断提升。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围绕“1城2镇30个中心村”城镇空间布局和经济区域布局,麻江主动融入凯都经济带,以凯麻同城化为平台,以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为引领,以大数据引领产业发展创新,以大健康谋划产业发展布局,以创建有机农业大县、产业融合示范县、城乡统筹试点县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县、山地公园特色县为抓手,突出区域互动、产业融合、城乡统筹、生态友好、民生持续、社会和谐六个发展重点,为凯麻都城镇经济带的形成,搭建功能平台,将麻江从凯麻新城的四大基地建设成为凯麻中心城市的四大产业集聚区。
现在,麻江人民为了美好生活,向贫穷落后发起冲锋。年取得初步胜利,摘掉贫困县帽子。未来,麻江人民将继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变”的主旋律将越来越响亮。
作者 余光燕何乾
编辑王迟
编审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