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长征历史上的黎平会议
TUhjnbcbe - 2024/10/31 19:56:00
北京市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年12月14日,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在黎平县潭溪击溃黔军周芳仁旅一个团(第七团)的阻击,以一个营占领了黎平县城;12月15日,红九军团一部击溃黔军第十五团,占领了老锦屏。12月15日、16日、17日,红三军团、红五军团、红八军团先后进入黎平县城。12月18日,中央红军长征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在黎平召开;现在,我们来看看有关黎平会议的一些情况。

一、黎平会议的背景

年12月16日,中央二局向红军总部报告敌军的情况,原在锦屏、黎平一线的黔军,退向施秉、镇远、台拱(今台江)地区,企图固守清水江、沅江第2防线;原在湘西南的追剿军第一兵团和第二兵团先头部队,已跟进黔东,向铜仁、锦屏、天柱地区推进,其他部队移至通道以西地域;尾追红军的桂军一个师,折向黔南榕江,这表明蒋介石仍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北上湘西途中。蒋介石的部署,不仅说明红军有转变原有的战略方针的必要,而且使得中央红军在黎平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没有军事上的压力。

在召开通道会议之前,毛泽东、王稼祥和张闻天就一致同意,有合适的机会就召开会议讨论军事计划和方针问题。而在通道会议上,虽然大多数领导人同意了毛泽东向西进入贵州的主张,但是并没有解决军事战略方针上的争论。在通道会议上,不仅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还决定在贵州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据《肖锋日记》推测);年12月14日,周恩来到达贵州黎平,准备会议召开相关事宜。

二、黎平会议的基本情况

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贵州黎平召开中央政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黎平会议的具体召开地点是,黎平县二郎坡胡荣顺商号。之所以选在黎平召开会议,在于黎平的地理、经济情况;黎平县地处黔、湘和桂三省交界处,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便于红军隐蔽和活动,而不利于敌人的兵力调动;另外,黎平县当时因林业而较为富裕,红军在黎平召开会议有较为充足的给养。

黎平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博古、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毛泽东、朱德等人出席了会议,李德因病未出席。黎平会议,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其规格在党内仅次于中央全会;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的一系列重要会议,基本都是中央政治局会议。

三、黎平会议讨论的内容

黎平会议上讨论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项是讨论中央红军向何处去的战略方针问题,这个问题从老山界开始出现,通道会议上并没有完全解决这个争端;另一项是讨论红军反对敌军第五次“围剿”战争以来的失败问题,对中央的错误军事路线进行了初步的批评,决定在适当的时候召开会议,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召开黎平会议之前,周恩来询问了李德的意见,李德提议称:“改变行军方向转向西北,以便绕过省会贵阳(因为根据我们的情报,已有六、七个蒋介石的部分机械化精锐师向贵阳方向出动了),渡过乌江,消灭较弱的贵州省军队,解放乌江以北和以西的、以遵义城为中心的地区;然后在这个地区建立临时根据地,寻找同蒋介石向前推进的军队进行战斗的时机。”

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他在湖南通道会议上发表的意见,正式建议放弃北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而提出红军西进贵州,向贵州第二大城市遵义挺进,并在该地区建立一个新的苏维埃根据地;另外,毛泽东指出,现在红军不受到湘军的袭击了,黔军又烟瘾成疾,因此,他建议在遵义召开一次正式会议。

在《中国纪事》中,李德认为自己的提议,除了后面一条,大体符合毛泽东以前的意见。但是实际上,李德与毛泽东的意见有着根本的不同,一则李德没有放弃北上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而这计划是被蒋介石获悉的;二是,李德没有放弃正面作战,与敌人硬拼硬的想法。

四、黎平会议的结果

黎平会议上,根据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张闻天等多数人的意见,否定了李德、博古的错误主张,而同意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中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还指出,“政治局认为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但政治局认为深入黔西、黔西南及云南地区对我们是不利的。”

《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黎平会议后,为了保证黎平会议之决定能贯彻执行,还形成了两项重要的决议。一项决议是,12月19日朱德、周恩来以军委的名义,发布《关于军委执行中央政治局十二月十八日决议之决议电》,军委不仅对红军的具体军事行动方针和路线进行规定,而且要求红二、红六军团以及红四方面军进行相应调动钳制敌军,以配合中央红军向川黔边进军。另一项决议是,鉴于部队减员很大,军委对部队进行整编,撤销红八军团建制,将其合并入红五军团;撤销中央纵队编制,合并军委纵队和中央纵队为军委纵队,将战斗人员和轻重武器调给战斗部队,抛弃许多坛坛罐罐,解散庞大的挑夫队伍。

五、黎平会议的历史意义

黎平会议中央红军长征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也是一系列重要会议中的一个环节,因而,黎平会议的重要意义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1)正式否决李德、博古的错误军事战略方针,批评错误的“左倾”军事冒险主义。蒋介石的军事部署在于,防止中央红军与红二、六军团的会合;如果中央红军继续北上,那么依然避免不了面对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否定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战略方针,即是挽救中央红军。另外,批判“左倾”领导者的指挥错误,为遵义会议召开做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陈云在手稿中,指出遵义会议的目的就在于,检阅第五次反“围剿”和西征以来的军事指挥上的经验教训)

(2)同意毛泽东正确的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的主张。中央红军西进贵州,将几十万敌军甩在湘西,这样,就扭转了过去被动挨打的局面,变得主动,并且西进贵州使得中央红军比较顺利地通过得通过黔东南,向遵义顺利进军。黎平会议上多数人同意毛泽东的主张,表明结束了毛泽东在中央受排斥的地位,开始形成中央大多数领导人赞同、支持和拥护他的局面,为遵义会议确立他的领导地位奠定坚实基础。

(3)决议在川黔边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尽管由于形势原因,中央红军未能建立川黔边根据地,但是为广大指战员指明的前进的方向、任务和目的,有利于团结广大红军战士和指战员,稳定战士的情绪,坚定其革命信念。(在许多人的回忆文章,都有提到长征出发时,不知向何处去的问题;裴周玉《踏上艰难的征途》中提到,因不知道突围到何处而出现逃亡现象;陈云在《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提到“我们组织西征时,没有向广大群众、我们的红军战士、甚至我们党内讲清楚这次西征的意义”)另外,决议在川黔边建立革命根据地,也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做直接的准备;因为,召开遵义会议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决定和审查黎平会议所决定的暂时以黔北为中心,建立苏区根据地的问题。

(4)撤销中央纵队,将战斗人员和武器分配到战斗部队中去,并扔掉不需要的辎重,解散庞大的挑夫队伍。扔掉辎重和解散挑夫队伍,提高了队伍的机动性,避免为保证中央纵队的通过而增加战斗阻击时间。将战斗人员和武器分配到战斗部队中去,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战斗部队的战斗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冶,伍星:《红军破译科长曹祥仁》,香港:时代文献出版社,年版。

2.[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年版。

3.石仲泉著:《长征行》(增订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

4.中共黎平县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黎平会议学术论文集》(内部资料),年版。

5.中共黔东南州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红军在黔东南》,贵州省黔东南州印刷厂印刷,年版。

1
查看完整版本: 长征历史上的黎平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