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位于祖国南疆,属于边境山区省份,古代都是偏僻的夷蛮山区。如唐朝时候的柳宗元,最后也被流放在柳州,客死在柳州。古代广西,大概是山岭众多、热带雨林密集、瘴疫疾病流行,再加上没开化少数民族的存在,乃是朝廷发放罪犯与被贬官员待的地方,一直到明清时候,都是朝廷发配流放犯之地。本文在这里想说,就是可从明清广西瑶族人生活的艰辛。可以看到古代广西少数民族生活的穷苦。
从上古时候开始,瑶族一直在不断迁徙,居无定所,到处流浪,逐山而居。瑶族人的特点就是如租房子的房客一样,居住在一座大山里,然后把一座山的资源都消耗干尽,又迁徙到别的地方,就这样一直过着不用交租金的房客生活,自然就具有“东方吉普赛人”的特点。
瑶族人不断迁移的原因也很简单,无非是战败,或者封建统治者实现高压的民族政策,再加上土匪抢劫或者战乱,破坏了瑶族人原本安稳的生活环境,只能朝大山深处迁移。
瑶族的迁移路线是这样:在远古三皇五帝时候,瑶族人活动在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一带。商朝时候,由于气候变化与战乱,瑶族人朝着西边、西南迁移。周朝时候,瑶族人迁移在江汉流域,也就是楚国居民居住的地盘。在秦汉时候,瑶族人迁移在湖南洞庭湖沿岸一带,或者湘江、资江、沅江的中下游。在南北朝时候,瑶族人就迁移在长江、淮河一带。
在两宋时候,瑶族人迁移在湖南长沙、湘潭,包括西北部、西南部、中南部、东南部,广东北部和广西东北部的贺州、平乐府,并且在广西桂林管辖各个县,和融州(今融安、融水)、南丹、宜州等地,也有瑶族人活动的轨迹。
这样,元明时候,瑶族人迁徙的步伐也基本停止了,在岭南一带休养生息,繁衍人口,壮大族群。直到明末清初,才有一些瑶族人迁移到云南贵州,然后一部分人到越南、老挝、泰国,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部分远渡重洋迁移在欧美。
瑶族人为啥能在广西安家落户呢?主要也是广西的地理条件因素,还有广西土著人壮族文化的包容性使然。迁移的瑶族人,主要居住在广西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四个瑶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恭城、凌云、田林、百色、上林、贺县、全州、灌阳、龙胜、融水、南丹等县市。
一居住条件
由于瑶族大多数居住在山区。因此,也有“南岭无山不有瑶”的说法,也就说有山地方必然有瑶族。瑶族由于居住在山区,必然是高山密林,居住房屋也是比较简陋,大多数是穴居,就是住在洞穴里,或者是“木寮”。所谓“木寮”就是树枝木头弄成的房屋。
可以想象,明清时候广西瑶族人居住房子,如鸟居住在树上鸟巢一样简陋。瑶民也在歌谣中记载了居住环境的情况:
“王瑶子孙,居住高山草岭……日月照见,所闻禽兽之声;青山石壁,所听饿鬼之声;荒地冲中,常闻野狸之叫,仍系徭人之业,栽种养活,永远本分。”
就是说在高山草岭中居住,经常听到动物禽兽的声音,以及饿鬼的喊声,以及野狸的叫声。
虽然瑶族住宿条件简陋,但比之前的居无定所与四处漂泊,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从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古代广西山区的穷苦,也只能给瑶族提供如此简陋的居住条件。
二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
明清时候广西瑶族地区的土地资源,主要为山地,也叫做坡地。山地,就是耕田在山坡上,由于耕田在高山上,与水源较少,自然很少水田。
居住在崇山峻岭深处的瑶族民众,面对山地,很多都是“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所谓刀耕火种,也是一种远古的农业生产模式。“刀耕火种”的耕作程度基本就是,选在一些植被繁茂、地势稍微平缓,土质比较肥厚的地段作为耕种的对象,然后耕作就是围绕“刀耕”与“火种”来开展。
具体来说,就是用刀把树木杂草都砍到,开出一条火路。之后,把树枝晒干之后,放火烧山。在火烧过之后,用刀砍去剩下粗大未能燃烬的枝干,之后整理土地,然后开始播种。
刀耕火种的耕种模式,一般是经过大火烧山的第一年,由于土地肥力足,农作物通常是获得丰收。第二年就平产,第三年就减产,第四年就只得丢荒,迁移到别处,另谋出路,自然就有“一丰、二平、三减、四丢”的说法。
瑶族人把“刀耕火种”叫做砍山,十月秋收之后就做好砍山的准备。在旧历十月、十一月,瑶族人就在本族的族长率领下,上山从山脚开始,把草木都伐倒,然后一直伐到山顶。之后,在第二年三月,经过了阳光的曝晒,山脚到山顶伐到的树木也被晒干了,瑶族人才放火烧山。在烧山之前,大树干一般搬在一边或者滚下山。
这样,在山火熄灭的时候就留下了厚厚一层草木灰。瑶族人一般趁着火灰依然有温度,在暖和时候就开始播种。播种方式不是锄犁,采取打洞播种的方式,也就是男人在田地面前用打洞棍打洞,女人在后面点播谷种。这样,不用盖土,等待下雨之后种子自然生长。埋在土地的种子有着火烧过后的草木灰做肥料,生长也是非常好。
三瑶族人的食物
瑶族人在山地上,主要种植芋头、木薯、菽、豆、粟等旱地作物,另外也种植旱禾(又作畲禾,是旱稻的一种)。瑶族人喜欢大规模种植旱稻,也是因为旱稻用水量比较少,投入的劳动力小,产量高,自然成为没有水田的瑶族、壮族村民所青睐,也是他们日常吃饭的重要途径。
当水稻产量丰富的时候,瑶族人的生活也日趋改善。在史料也记载,明朝也有很多瑶族、汉族、壮族三族为了争夺水田产生矛盾与冲突,这也反映了岭南民众都是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都热衷抢夺土地资源为自己的生活来源。
在明末清初,伴随着旱地农作物红薯、玉米等杂粮的传入,使中国农民摆脱了水稻“无水则死”的尴尬状况,即使在山岭与石山地区也能开发种植这一类美洲杂粮作物。红薯、玉米等杂粮作物的存在,也能使瑶族人们带上刀斧与杂粮种,过上靠山吃山的游耕生活,四处迁徙,从广西东北部迁移到广西靠近越南的十万大山,让深山老林有了人烟,然后人口逐渐扩散到云南贵州以至于东南亚。
当瑶族定居人数增加,也积累丰富的高山丛林生活经验,养殖山果、桂皮、香菇、木、竹等农副产品,由狩猎生活逐渐转变为农耕生活。在清末时候,由游耕民族也逐渐演变为农耕民族。
瑶族人居住在大山里面,大山山林中有许多植物与动物,如山猪、蚂拐、野兔、鹿、熊、猴、蛇、竹鼠、松鼠、黄猄、穿山甲、果子狸,甚至虎、豹,以及其他不胜数的鸟类,以及山涧中的鱼群。这些都成为大山里瑶族重要的肉食来源。渔猎活动不受季节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
四手工业
小弩一般用手就可以张拉与发动,大弩需要用脚踩才能启动。在铁器制造上,瑶刀也是刀锋锋利,做工精良。由于瑶族居住的大山盛产木材,瑶族也比较擅长就地取材制作木器,用木器制作盆、碗、锅、盖、鼓之类,进城从事贸易活动。
五贸易活动
明朝朝廷对瑶族都实施经济封锁制度,禁止任何贸易活动,违者都是处罚死罪。但是,禁止政策的实施,也没有阻碍汉族、瑶族、壮族之间的民间贸易。同时,由于明朝瑶族起义的频繁爆发,使得明朝政府也不得不做出有利于瑶族民生的政策。之后,明朝政府改变策略,允许瑶族人自由贸易,在瑶族居住区域内设置瑶集,促进了商品流通,促进了瑶族商品经济的发展。
清王朝时候,对瑶区的经济封锁政策也逐渐放松,一些经济发展较好,如桂北恭城瑶族居住的村寨,也变为贸易繁华的圩集。如桂平一带瑶族白天出山,用竹筒背篓背着山货,到集市上与汉族交换铁、盐、米等生活必需品。
六瑶族人的服装
瑶族人可分为大板瑶和花头瑶。大板瑶的服饰大多数以青布与黑布为主,然后服饰是长过膝的对襟长衫,上面绣上三角形、方形等几何图案,并且做出十朵红色绒绒泡花镶在衣襟的两边,衣袖上用五颜六色的彩布缝制,穿在身上,系上色彩斑斓的花腰带。如此花枝招展的服装,行走在青山绿水之间,也的确是靓丽的风景。头上戴着的帽子厚重又凸显,主要是用红布顶板加上红布盖头,再用花布扎带。
大板瑶花头瑶服装也是非常漂亮,乃深蓝色衣服绣着各种形状的图案,下面就是用一块长布条裹到膝盖,头上戴着深蓝色绣有精致图案的头巾和珠串,这代表瑶族人的服装朝着审美与身份识别方向发展。
花头瑶七实行族内婚姻制
瑶族人实行族内婚姻制,这一种婚姻风俗从唐宋时候遗留下来的,主要是以歌为媒。在明朝,瑶族人依然限制与外族通婚,一般是同姓通婚。瑶族人如壮族人一样,一般以对山歌的方式来谈情说爱。
瑶族一些风俗,与壮族是非常相似的。如不落夫家,也就是女子结婚之后不住在丈夫家里,却是返回娘家居住,有了身孕之后才会丈夫的家里,或者生孩子之后再回丈夫家。
同时,在瑶族有一句俗语:“天上雷公、地上舅公”,就是指舅公权力很大,这也是原始婚姻制度一种形式,也就是限制族外通婚,姑姑的女儿嫁给外人,必需经过舅家统一,并且给予舅家经济补偿,这样使姐妹的女儿,一定是兄弟儿子的妻子。同时,瑶族一直主张招郎入赘。瑶族多招赘,夫从妻姓,赡养女方父母。
八瑶族社会制度——村老制
所以,瑶族的村一般很小,超过百户人家不多见,很难形成巨大村寨与商埠,更难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以,在瑶族很难诞生权倾一方的乡绅,一般都是村老管理整个村的事务。
村老,也瑶族也叫做“瑶老”,是由瑶族村民民主选举产生。瑶族村寨的人,无论贫富,只要德高望重,都有被选举为村老的权利。在瑶族每个村都有一个“村老”(瑶老,瑶语叫“央谷”),下面是一个负责占卜等宗教事务叫做“呔且”,掌握生产被称为“甲头”。
这些习惯法都是村老与村寨的村民工头讨论,然后拟成条文,写在木碑或者刻碑上进行公布,大多数没有形成正式的文字,一般以口头流传的方式。村民一切生产生活的纠纷,司法事务,都由村民进行。此外,村老也主持宗教祭祀活动,发挥重要的行政、经济功能。
九坚守本民族的宗教信仰与神灵崇拜
瑶族与其他许多民族一样,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与神灵崇拜。瑶族人对大自然许多现象都有崇拜自信,对风雨雷电、山石土木等保持敬畏,流行图腾崇拜。
如瑶族人喜欢祭祀雷王、龙王、社王等神祇,喜欢祭祀盘瓠,自称盘王的子孙。目前瑶族还流行着过盘王节,“还盘王节”的风俗,祖先崇拜与祭祀祖先也是蔚然成风。在三月三、四月八等节日都流行祭祀祖宗。从外,瑶族也信鬼好巫,喜欢用巫术占卜定吉凶,之外也信仰道教与佛教。
结语
可以看到,古代广西山区多树木丛林多的特点,使漂泊的瑶族能够最后安定下来,扎根繁衍,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时候,也能灵活变通。而且,瑶族为了生存,与广西当地的壮族,以及迁移的汉族都能和平共处、共同繁荣。从瑶族在古代广西的生活,可以看到古代广西少数民族生活的状况,也是一样的艰辛。
同时,瑶族在广西的繁衍,也证明了广西文化自古以来都是包容的,证明了瑶族是生命力顽强、坚韧强大的民族。就是这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推动瑶族民族文化能够绵延下来,并且与其他民族融合,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广西瑶学会瑶学研究论文集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广西瑶学会瑶学研究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