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一条中国河流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
TUhjnbcbe - 2024/8/19 18:03:00

这是11月12日拍摄的湖南省常德市穿紫河夜景。新华社发(陈思汗摄)

新华社长沙11月26日电(记者宗巍、明星、阮周围)晚上9点,送完最后一拨游客,穿紫河上的导游黄翠翠下班回家。骑行在河边,一路闻着花香,她偶尔会想起常德市这条有名的“臭水沟”过去的样子。

位于洞庭湖畔的湖南省常德市,被称为“水城”,城中河道密集,穿紫河是其中一条。这条河流引发过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兴,曾是当地优美环境的名片,但也遇到过污染的困扰。

“十几年前的穿紫河就是一条臭水沟。”常德市林业局副调研员苏俊说,“如今到治理好后的穿紫河夜游,已成为游客到常德的打卡项目。”

上世纪80年代,工业化、城市化等多重因素交织,穿紫河变得又臭又黑,几米高的混凝土堤坝将人和水隔断。刘禹锡诗中美景不见了。

穿紫河臭气熏天,让两岸30多万居民生活不便,也刺痛着常德市政府的神经。

年常德市把目光投向世界,向德国汉诺威这个在城市水治理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城市学习。同年,“欧盟援建的亚洲水环境项目”在常德启动,城市水治理工程正式推进。

穿紫河水体黑臭,重要原因就是雨污分流不彻底,借助汉诺威水协的“药方”,常德市对沿线码头机埠进行改造,从源头避免雨污混流。同时,将穿紫河一头与柳叶湖相连,一头连通长江支流沅江,河水又流动起来。

如今,人们走在穿紫河边,会看到每隔一公里就有一个面积不小的芦苇池。这种被称为人工生态滤池的技术,在欧洲国家广泛运用。当地环保部门检测数据显示,经过芦苇根部吸收,污水化学需氧量(COD)从80毫克/升下降到28毫克/升,水质大大提升。

经过十几年努力探索和一项项有效措施,18公里的穿紫河恢复了刘禹锡笔下“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鸳翔”的样子,成为市民悠闲散步的好去处。

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海绵城市”。2年后,全国选取了16个城市作为试点,具有城市水治理丰富经验的常德是其中之一。

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常德十几年城市水治理的技术和经验十分契合,而“海绵城市”的相关政策措施也为常德水治理增添了支撑和底气。

尝到过国外技术甜头,常德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格外重视技术,主动与高等院校合作,组建海绵城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与湿地研究院,催生了一批新型技术。

这是11月12日拍摄的湖南省常德市穿紫河夜景。新华社发(陈思汗摄)

近几年,中国各地“海绵城市”进展中,常德一直走在前列。一项项具有常德特色的做法,也让来到这里“取经”的国外身影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个中国“水城”开始走上国际舞台交流经验。

去年3月底,中欧水平台合作项目技术交流会在常德举行,欧盟代表团来到这里,围绕城市治水经验技术和相关政策“取经”。参会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孔彦鸿说,常德的治水经验、路径、公众参与度都有代表性和独特性,能为国际提供一个中国范式。

去年10月,常德市获评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并与世界自然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在这次会议上,很多专家表示,城市水治理是人类面临的普遍难题,也是国际社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条中国河流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