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多年历史。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端午节的古诗句
苏轼《六幺令·天中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天中节就是端午节。词的上片写端午佳节热闹情景,风俗如画,臂缠虎符、门插艾蒲、放风筝(纸鸢)、吃粽子、喝酒(雄黄酒或菖蒲酒?)、龙舟竞渡,一一道来。下片怀古,凭吊屈原,感叹、悲戚、垂涕、断肠,苏轼或有感念自己身世遭遇的情怀在内,因而真切动人。
刘禹锡《竞渡曲》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旂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诗写作者作为刺史亲自“揭竿命爵”,主持“风俗如狂”的端午节划龙舟大赛。其第三句中的“灵均”,来自《离骚》之“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灵均指屈原。刘禹锡为此诗自注说:“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这里,刘禹锡表达的意思是,彩绘龙舟,端午竞渡的风俗来自于人们对于屈原深切哀思和庄重祭祀的风俗。而诗歌之“招屈亭”,正是设在沅江岸边为屈原招魂、让他年年魂兮归来接受祭祀的亭子。
舒頔(dí)《小重山端午》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词写作者深感内心惆怅,感叹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争光——作为对比,也写出了青年男女人人以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兴高采烈,到处采艾蒿、拔香蒲,忙忙碌碌,热热闹闹,唱歌跳舞,欢庆端午佳节。
王直《端午日观打球射柳应制》
杨柳绿含滋,雕弓纵射时。向风飞白羽,和露折青丝。
辇路晴光动,旌门午漏迟。营前挝鼓急,捷报万人知。
题目中的“应制”二字,不但表明本诗是遵照皇帝的命令写的,而且也透漏出其“打球”“射柳”的盛大活动,也是明朝皇帝亲自参与的皇家端午节“大戏”。
苏轼《浣溪沙·端午》其一
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璧醉佳辰。一番红粉为谁新。
团扇只堪题往事,新丝那解系行人。酒阑滋味似残春。
苏轼《浣溪沙·端午》其二
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璧醉佳辰。一番红粉为谁新。
团扇只堪题往事,新丝那解系行人。酒阑滋味似残春。
关于端午节的名言名句
端五数日间,更约同解粽。
采丝缠粽动嘉辰,浴殿风生画扇轮。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诗i
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麽生香。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一番重午,旋买香蒲浮盏。新月湖光荡素练。
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
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好将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子粽新传楚俗,赤灵符验出仙方。
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重五休言升最紧。纵有碧油,到了输堂印。
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向端午。
玉台金盏对炎光,全似去年香。
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
香蒲角黍,对暑悄无言,梅雨细,麦风轻,怅望空垂泪。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
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
枉将黍粽沉蛟窟,移与江村饷水荒。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榴花三日迎端午,蕉叶千春纪诞辰。
好酒沈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
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便当裹米粣,烂醉作端午。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文字间金钗,消尽晚天微暑。无雨。无雨。不比寻常端午。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