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弗·特蕾西·罗根(中文名:罗感恩)是一名美国长老会医学传教士,他的妻子珍妮·曼吉特·罗根是一名护士,年,他和妻子一起来到常德从事传教和医疗工作,在这里一住就是21年,直到他年去世。
罗感恩在常德期间,用相机拍摄了不少照片,生动反映了多年前常德的民风民俗及普通百姓的影像。这些照片由他的女儿艾尔莎·罗根所收藏。
福音堂光绪二十四年(),罗感恩夫妇和英格兰人柯伯任牧师、白登恩牧师来到常德,在常德城东门外的二铺街建起了福音堂(意为喜讯堂)。图为当年福音堂门前的景象。
传教士的家罗感恩的家,完全是中式陈设,客厅的正面挂着对联,正中摆放着八仙桌,几名客人正坐在客厅的太师椅上交谈。后院里可以看到艾尔莎·罗根和她的保姆在一起的身影。
官员和侍卫这张照片是在罗感恩家的后花园里拍摄的,图中个子最高者是当地的一名重要官员,他来拜访时,不但带上了自己的师爷,还带着几名贴身侍卫。侍卫的外套上写满了字符,注明了自己所属的军事单位。
艾尔莎和保姆艾尔莎·罗根坐在保姆的背篓里,这位姓马的妇人精心照顾着她的童年。值得一提的是,艾尔莎的父亲去世后,她的母亲选择继续留下来从事医疗工作。艾尔莎罗根成年后,女承父业,也成了一名传教人员。
中外玩伴艾尔莎·罗根和她的两个中国小朋友手拉手合影,当时正值春节期间,小孩子都穿着新年的服装。她和这些孩子基本上没有语言上的障碍。
姐弟俩一对姐弟的合影。弟弟坐在用竹子制作的婴儿椅内,戴着有精美刺绣的小帽,虎头虎脑非常可爱。姐姐也是胖乎乎的,姐弟俩衣着整洁,一看就是来自殷实人家。
微笑的姐姐姐姐的单独照片,已经没有了刚才的拘谨,面对镜头露出天真无邪的笑容。小女孩只有四五岁,还留着一双天足。在当时,这个年龄正是开始裹足的时候,希望她可以逃避这种陋习之苦。
两个小姑娘两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一个穿着干净的白色长衫,另一个戴着肚兜。很不幸,她们都裹着一双小脚,这种人为制造的残疾将会给她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种种不便。
一群男孩一群常德小男孩,留着不同的发型,他们面对着照相机镜头,有的好奇,有的微笑,也有的比较害羞。整个来说,他们衣着完整,营养充分,每个人的健康状态都还不错。
常德一家人常德一户人家在客厅里的照相。这张图片被标注为“祖先崇拜”,但看照片中人物的表现,更像是一群佛教徒,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是满脸的虔诚。
船夫肖像图中的男子姓唐,是当地传教士最喜欢的一名船夫,因为经常与外国人接触而受到影响,他率先在自家的小船上安装了舷外马达,并成功地驾驶着改装的机动船送传教士前往芝罘(烟台)与亲人相聚。
水上木筏在沅水之上看到的景象,巨大的木筏上盖着很多房屋,可以看到在上面有很多人活动的身影,宛若一座漂浮在水上的村庄。原以为这只是人们的想象图,直到发现下面的这张照片。
漂流的村庄这一张是在常德城墙上拍摄的,罗感恩介绍说,驾驶这样的木筏从常德到上海需要数周时间。很奇怪木筏上的人们是怎么样驾驭这个庞然大物的。
豪华游轮这种客船在当时的确算得上豪华游轮了,船体宽大,船舱舒适。在顺风顺水的时候,大船会挂起主桅杆上的风帆借风力前行。没有风的时候,依靠人力摇动船上的两条大船桨。在逆流时则需要岸上的纤夫拉动船只。
小炮艇护送罗感恩夫妇的小炮艇,船上插着醒目的旗帜,几名清兵站在船舱里。罗感恩介绍说:在当地中国的内河水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小艇,大炮在船头,船长室在船尾。到了晚上,船员们会在船舱里扎起一个蓝白相间的帐篷休息。其中有一名船员在夜间专门负责司鼓报时,对于在附近过夜的游客来说,这是一种令人安慰的声音。
沅江龙舟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沅水及常德境内往返行吟,写下了著名的诗作《离骚》。屈原投江后,每年端午前后,当地民众都会自发地组织龙舟竞渡以纪念这位著名的爱国诗人。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