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愿每个人都有幸福的童年中长大,不管你曾遭遇过什么,如今的你,正通往更明媚的未来。
爱与恨,常常在一念之间。
《了不起的儿科医生》里面的小宇是个内向的小学生,喜欢画画,可偏偏盼子成才的单身母亲为了让小宇能在插班的高端私立学校扎下根,不断给小宇的学习加码,甚至当小宇因压力和疲劳引发严重阑尾炎而不得不手术并住院治疗的时候,依然严厉地督促小宇的学习。站在她的角度,能进私立学校,是关乎小宇未来的头等大事,她这么做都是为了孩子,真是可怜可恨的父母心啊。
在没考试好被妈妈大声地训斥,“考不好试,你还学会撒谎了······你看看人家家的孩子,你再看看你,我养你我图什么!”
小宇一个人进房间做作业,蜷缩在自己的房间里,那时候他的心里是无助的,他知道妈妈是为了他好,他还想在妈妈生日送妈妈礼物逗妈妈开心。可同时他又是非常惧怕妈妈的,第二早上,他小心翼翼地从门缝里看着门外的妈妈走了之后才敢走出房门,他只有在看着自己的小秘密基地里才是发自内心的开心幸福的。
有时候父母会过度的把期待加诸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超多的压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让孩子们喘不过气来。
童年时期一个良好的生长背景、有爱的家庭环境、和谐的夫妻关系,能塑造一个人健全的人格,和应对处理任何事物的能力、及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而拥有不幸童年的人,长期处在一个缺爱或压抑、放纵的环境,难以长出健全的灵魂,他往后的一生都会用在去努力修复治愈和填补童年的不幸。
这不幸包括对人际关系处理的影响、对工作抗压能力、事物处理的方式和态度的影响,甚至爱人和被爱的感知力、以及对下一代教育等方方面面,终其一生!
严重者会丧失人最基本的“共情能力”,最常见的表现则是:冷漠、自私、无感!
过度管教适得其反
都说母子连心,然而就在几天前,湖南沅江泗湖山的一起命案,让为人父为人母都唏嘘不已。
经初步审讯,男生只是因不满母亲管教太严、被母亲打后心生怨恨……
这个12岁孩子便是,给我呈现的最直观的感受是没有了基本的共情能力。
孩子的童年背景是:父亲角色的缺失、来自带有二胎而疲惫不堪的母亲的极端管束、过度溺爱的爷爷奶奶,没有好的价值观的引导,仅仅只这三个因素,这孩子的童年是不幸的,也最终毁掉了他,毁掉了他的母亲。这才是悲剧源头。
这个12岁的男孩恰好处在从少年期向青春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孩子的身体迅速发育成熟,有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
这时间的孩子最大的特征就是不服从权威,常处在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
很多家长习惯于用过去对待小孩子的方式对待他们,过多的呵护与管制会成为束缚青少年的“绳索”。这种“绳索”如果长期存在,轻则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不敢去探索,重则会让孩子内心积郁很强的攻击性。这种攻击性如果找不到出口,就会让孩子出现偏差行为。
《养育男孩》一书中说过,这时候的男孩因为身体睾丸激素的刺激,会让这个时候的孩子像关进笼子的狮子一样,躁动不安,谁都管控不了,连平时很安静的男生,这时候也会开始变得急躁、变得喜怒无常。
父母这时候要能从睾丸激素的角度来理解孩子性情和行为的变化,当你能明白他身体内有一股力量在不断刺激他,让他躁动不安的时候,你会更好地包容他的叛逆和顶撞,而不是过度的管制。
都说青春期的孩子最难管教,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一样。聪明的父母这时候会给孩子找适合他们的引路人,引导他们正确地面对社会。
当然,这个人要能经常和孩子见面、关心他,并且被孩子个人所接受。其次,他要正直、博学,能够教给孩子一些重要的生存技能,教他更好地建立人际关系、融入社会,同时可以调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找到一位合适的引路人并不容易,父母通常可以考察一下自己的亲戚、朋友,也可以是孩子崇拜的一位学校老师,或者是他们参加社会团体时遇到的其他成年人。
像上面故事中的12岁男孩,不仅没有一个合格的引路人引导他成长,甚至连家里都不能让他喘息,母亲长期对孩子的问题用暴力来解决时,孩子在绝望中只得选择把母亲当作一个“问题”用暴力解决了。
而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宣泄,最终采取极端的手段来反抗表达出了郁积已久的怨恨和愤怒。
孩子其实是张白纸,也没有所谓是非对错的观念,而父母的行为准则便是孩子最直接学习的榜样,包括对孩子的人格健全的塑造,方方面面都来源于父母,甚至父亲角色的重要性要大于母亲。
“父亲缺失”的家庭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可现实,大多家庭源于生活的压力,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养孩子的工作似乎是母亲专有,可当母亲的压力无处排解时,孩子就成了精神上的垃圾桶。
这就会产生一批父亲功能缺失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会有两种表现:
一种是在学校乃至社会中寻到可以充当父亲角色的人,换句话说,这就是孩子对外部的重要他人产生了认同。
这种认同是不可控的,当这位“模范”充满着攻击性和偏差行为,孩子也可能会在错误的心理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另一种是在母亲的口中重构一个父亲形象,比如,我们常会听到“你爸爸是一个××的人”。
这个形象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如果母亲可以为孩子重构一个“英雄父亲”的形象,让孩子可以去崇拜,去学习,自然很好,而一旦这个形象在母亲的口中沾染了太多负面信息,孩子的自尊心会产生很大的损害。
人这一生的好坏,最重要的阶段是来源于童年时期的塑造,好的童年会影响人一生。其意义大于人必须要考某名牌大学、要功成名就、要赚多少钱。
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共情、爱人和被爱的能力、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力,那么其他都没有任何意义。
一个快乐的人生来源于一个有爱的家庭,一个有爱的家庭来源于一段和谐美满的婚姻。
世上任何职业都需要经过学习和考试考核来获得,唯有为人父母是不需要经过考试的,这是一件多可怕的事。
小孩并不能选择谁当他的父母,如果连自己都过不好、不能教育和陪伴好下一代,真的不要随意选择生小孩。
《何以为家》电影里一句话很经典:如果你不能好好养育自己的孩子,请你别让他出生!
确实,如果你的孩子不能获得你的爱,请别让他们出生!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不要对孩子产生过度的控制,及时排遣孩子心中的攻击性
过度控制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性,这种自主性的缺失,在短期会让孩子内心健康的自主性化为攻击性,导致偏差行为,在长期孩子长大后也会变成一种没有方向的人,难以做出重要的人生抉择,不敢争取自己的权益。
想要学会爱孩子,第一步要学会去放手,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
还有,无论发生了什么,都尽量不要体罚孩子,孩子的模仿行为超出你的想象,学会用语言去处理矛盾,并做好情绪调节工作。美好的孩子来自于美好的家庭,家庭教育的前提是家长自我教育,只有我们懂得了做好自己,才懂得去做好父母,才会有好的孩子。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大概从童年时期就定下了,所以才有了三岁定八十的说法吧。
人的一生都在和那个本我进行着对抗,有的人经历只是经历,又或者因为经历野蛮生长起来。也有的人,经历成了自我修行,一生攀登,最终战胜了本我中的恶魔。
非常喜欢:克己慎独,明善诚身这句话。包含了我当下所有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
对自己许下的期许:
不要管别人想让你成为怎样的人,如果觉得那不是对的,如果不快乐,那么,专注你想成为的人,做你想做的事,并付出十一分的努力。当然,请建立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
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童年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任何流血的伤口都有复合的欲望,但那不肯愈合的却是不流血的创伤。
有人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愿我们满怀感恩,平安顺遂的过完这一生。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
1、人的性格:
童年的生长环境,塑造了人的性格;其经历,固化了人的思维模式和无意识的惯性。很多人在其后续的社会环境的所为,都能在其童年经历中找到影子。
2、思维方式:
幸福的童年生活,能给人带来更多的积极思维,哪怕后面经历了挫折,也能很快走出来。不幸的童年经历,会带给人很多沉重的枷锁和心理负担。有些人,终其一生,都走不出童年的阴影囚笼。大部分人,都多多少少,会受童年的影响;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跳出童年的经历牢笼,获得新生。
记得《了不起的儿科医生》里面有这样一个镜头,陈晓扮演的邓大神过生日,回到家里满怀期待地以为妈妈是要给自己过生日,哪知道妈妈忘记了。当他提出一起吃饭,就在家里吃,哪怕一碗面也好。
那时的他是多期待能有片刻的妈妈的关爱,想享受妈妈的味道。或许也正是因为他不幸的童年,所以才被王子文饰演的焦佳人所吸引,焦佳人因为一次意外事故,变成了孤儿,是不幸福的,可同时她又是幸福的,因为她有爱她的福利院妈妈。她从小就生活在阳光下,所以她医院里的每一个同事,自然也治愈了邓大神。
剧情后面邓大神妈妈特意送来了蛋糕跟礼物,可他却把不想收下,在妈妈的再三要求下收下了,可转手蛋糕送给了同事,因为那不是他所需要的。
一个家长可以给孩子的财富,并不是纸头的数字,而是,真切待人待物的态度,是遇到困惑时的纾解心结,是遭逢困难时的引领导航,从而让我们知道,有了这样对于善良的坚守,对于正义的追求,对于困难的无所畏惧,就算这一生遇到过什么,你都能度过温暖和被温暖的一生。
童年幸福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童年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