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湖广填四川客家人大迁徙,竟然是 [复制链接]

1#

引言

长江中游大区由多公里长的长江水道加上长江的四条主要支流(汉江、沅江、湘江和赣江)的流域组成,包括九个省的部分地区。与前面谈到的那些大区不同,长江中游的一个特点是其又分为几个截然分明的分区。

山脉实际环抱着分区的四周,将每条水系分开,使各个分区独自发展。其中的一个分区是赣江流域,虽然施坚雅认为它是一个独立的大区,我们还是将其归入长江中游大区。位于江西的赣江流域有这样一些特点,它有自己的方言(与长江下游的方言相近),一直发挥着一个文化中心的作用(不过地位有所下降)。

它有其兴旺的省际商业网,在北部的核心区域聚居着有权势的耆旧大族,而在南面和西面的边远山区有大批客家人居住。另一个重要的分区是汉江流域,它位于大区另一端,这里的山地(分布在湖北西北、陕西西南和四川东北)在白莲教起义时(-年)成了官军最头疼的地方。

实际上,这一大区的不少多山地区都是骚乱不宁的地方,整个18世纪汉人与土著苗民在湘西山区冲突不断,而将湘江和赣江流域分开的山区又是不停爆发土客冲突之地。而且,人们很容易就会越过这些大山,使得大区的边界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很松。

长江中游的中心地位以及河流适宜于长途贸易通航的特点,使得这一地区与东西两个方向连通,给了它一种平衡的联合力量。赣江及其支流构成了中国南方不多见的南北方向的内地商路,沟通了长江与广州的联系。

湘江是第二条连接华中和广东西江的南北向路线,而汉江水系深入中国,西北与中亚的商路相连。当然所有路线中最主要的还是长江自身;它流过整个区域,将货物和人从最西面的山区经过华中各地送到东面的长江三角洲,在请代由叶,汉口成为统一的大区经济中心,只有验江流域不属于这一大区经济,它仍被归入沿江而下的长江下游市场。

这个地区在17世纪40-70年代遭到战火的破坏,而到17世纪未饮复经济就是大问题。对清政府来说首要的任务是要鼓励来此移民的人耕种被废弃的土地以恢复农业经济。在18世纪有大批移民来到长江和汉江流域的山区,地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里成为活跃的全国粮食市场的一部分。

尽管18世纪末在核心区域出现了为控制水资源而起的冲突,在山区动武械斗和社会骚乱也越来越频繁,但这一地区总的经济状况仍在不断发展,直到出现道光年间的经济衰敝和随后的太平天国起义才被打断。

耕地数量的恢复和增加使许多新移民来到这一地区最好的土地上,但由于好的水田已不存在,就促使移民迁往边缘地带,前所未有的移民大潮涌向山区。有个叫施润章的地方官写道:“福建海多游民,江西多无人耕种之田·····游民成群而至,露天而卧,于清冷薄雾中过活。”

有些人仿效少数民族,烧荒耕作,在肥沃的土地上种植玉米、土豆这样新的旱地作物,然后抛荒而去。其他移民则有其技术专长,从事开矿、伐木、造纸和别的山区行当。还发展出了售卖、输出这些经济作物的商业网,邻近地区需要劳力自然就会经常出现通往那些地方的山间小路。

在自己的地区人满为患后,湖广(湖南和湖北)的农民又成为向长江上游移民的主力,而湖广和江西人还远至西南和岭南。移民中有许多是客家人。这个亚族裔的少数群体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习俗,他们在东南沿海、岭南和长江中游几个大区交界的地方安了家,这被梁肇庭称为是客家人“孵化期”(incubationperiod)的时期,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意识。

客家人适应其住区人口增长的现实,并利用了邻近核心地带出现的新机会。他们有着在山区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的技东长江中滨(处十湖江和镇江流镇之河江西西部的山区除外)的们顾问于放弃头原有各自不同的家性,将之都汇入到流民户”的海洋之中。

在江西西都,客家人一般都处在两个对立的群体之一个是土籍汉人,另一个则是土著部落。就像在东南沿海地区一样。上客民之间不通婚,不在一起生活。也许是因为地方上的这种仇视情绪造成双方都很好斗:在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前期这些地方发生了几次流民起义。

有些江西流民也积极参与,地方精英感到自己受到了威胁,因而在年作出规定,单独分出科举名额给那些在当地住满20年并有自己地产的考生。这一地区移民的另一特点是因汉人深入少数民族区域而造成了冲突。瑶族住在湘南的山区,苗族住在西部与长江上游交界的地方。

在山地,这些少数民族以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过活;在平地,他们从事旱地耕作。他们栽种各种粮食作物,在18世纪有些像玉米这样来自美洲新世界的作物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逐渐变得重要起来。

他们种植棉花、蓝靛和树木,还开矿,打造铁制农具和兵器,制作精美银饰件,生产刺绣和扎染衣物。这些人的住地经常都围着木栅栏,一般都不大,是主要的社会单元。苗族历法中重要的活动是过春节,在满月时举行,人们在春节时擂鼓、跳舞、游乐,年青男女还可有性关系,他们只有在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才能在一起生活。

族裔不同的群体一般不通婚,他们因住地高低、生存方式以及其他文化特点的差异而被分隔开来。在这一社会中,小规模的争执和暴力一直存在。与西南地区的情况一样,汉人的进入以及改土归流的推行引起了麻烦,尽管官府做善事在那里兴办义学,还专门分配了科举名额。

在整个18世纪冲突不时发生,-年在湖南西南爆发了与苗民的武装冲突,年在湘西又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冲突(一直是苗民生活区域的湘西甚至直到20世纪都有重兵驻扎,那里的凤凰县是以出军官闻名的)。

这一地区的核心地带尤其是湘江流域成为稻米的输出区使之需室管理水资源。长江与其支流的水位有着季节性变化,有可能突然变成的涌的激流,结果整个大区的水文状况总是不稳定。

当汉江、长江和洞庭湖同时出现高水位,地势低的平原就会立即受灾。只有长期投资于水利设施才能免受这样的灾害,在18世纪几乎整整一个世纪内,清朝国家花钱修了大量的防洪堤和水利工程。

长江中游的河流和灌溉系统由公私两方面一起来负责管理,而这一地区经济的成功发展就主要依靠种植水稻和水上交通。在这一地区核心地带冲积平原上生长的稻米成了该地区的主要输出产品,出售给长江下游和北京的居民。

随着湖南稻米经济的发展,湘江上的港口还有湘潭和衡阳的米市也发展起来。到18世纪末,湘潭城外沿着湘江分布着约20里长的码头和市场。于汉江和长江交界处的汉口作为稻米和其他商品的集散中心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在这一大区西北角汉江流域山区的移民使得沿江的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地方官积极鼓励在地势较低的汉江流域种棉花,这里出产的棉花被溯流而上运往西北地区,最终还运到蒙古。到18世纪后期,湖南出产的茶叶被用船经汉江运到恰克图卖给蒙古人和俄罗斯人。

在这些山区为市场而开发的产品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已极为重要。汉江流域山区出产的货物沿着江被运往汉口,这些货物有铁、纸、生漆、桐油、香菇和姜黄(用于加工烟草和香)。衡阳成为一个输出类似经济作物以及矿产品、木材、烟草、蓝靛和植物油的中心。

对外贸易对江西和赣江流域的财富也很重要。在长江上的一个大港口九江有朝廷管理的税关,这个税关是全帝国征收国内通行税最多的地方。在清初,福建西北出产的茶叶经江西通过忙碌的陆路向南运到广州。

景德镇是江西东北靠近长江的瓷器生产中心,17世纪70年代后已从原先的破坏中得到了大力恢复。在清初,朝廷和繁荣的国内市场都需要它的产品,欧洲人也急切地渴望中国的瓷器。新的釉下彩更加精美,景德镇的制瓷产业到17世纪后期生产达到高峰,每年出口到欧洲市场有几百万件。

木材和原料的产量很高,成品用船经九江运往国内市场,通过赣江水系被运往广州。长江中游的城市和生产中心自然就吸引了来自其他大区做各种生意的商人。盐是由以扬州为基地的两淮盐商运来的;盐商还控制了部分长江上的船运业,因为运盐的船队要化四个月时间溯流到达汉口,回程时可以搭载粮食到长江三角洲。

结语

稻米市场主要被长江下游的商人控制,茶叶市场被浙江和徽州商人控制,票号业务及与中亚的贸易被山陕商人控制。到18世纪末对外贸易中的鸦片和茶叶生意增长,这时广州商人开始在汉口占了上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