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曾新国/
黄文学,何许人也?湖南沅江市茶盘洲镇一文化专干是也。
初识其人,印象就是:一个中等个、五十来岁背已微驮的人。外部形象一见就是人生压力不小,憨厚少言,不善交谈,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就普普通通一人而已,看不出有何大作为。但待他把他所租赁的茶盘洲糖厂大门一打开,把他数十年所搜罗的宝贝呈现我的眼前时,给我带来的岂止只有惊讶,完全是一种震撼!非一般的震撼!除对黄文学这个人陡生敬意外,更多了一份要走进他的世界(内心与人生),去挖掘探究一番的躁动。我敢断言:他就是一座移动的洞庭湖区湖洲垸文化博物馆。
在我人生中,因孤陋寡闻,涉及面不广,谓其让我震撼的事件事物并不多。就人力所为屈指可数的有:绵延起伏的万里长城、阵营威武的始皇兵马俑、飞越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集世界巨木一处的天意木国等,无非这几处而已。但对于黄文学自费花巨资专心办起的《洞庭湖洲垸文化博物馆》,却又给我带来一次新的心灵震撼!不仅仅在于它的包罗万象规模,而更在于他的凭一己之力坚持不懈、坚韧不屈的那份执着!对于这座博物馆的馆藏,窃以为仅仅用“价值连城”来形容远远不够,而他拥有的应该是“无价之宝”。
茶盘洲镇,原是洞庭湖腹地一国营农垦农场。农场几乎与共和国同期诞生。随着历史的推移变更,逐渐走过由兴起、兴衰、淘汰、重组、变迁等历程。原来这叫做幸福港的地方,外表看似有些没落冷清了,实际上是更加稳重扎实了。此地民众,确实越来越幸福!
敢于舍弃陈旧,涅槃重获新生。比如茶盘洲农场的占地近百亩的从事甜蜜事业的糖厂,已经被历史所淘汰。人去楼空,机停厂颓,沦为见证农场农垦发展史上的一座无声博物馆,据说是全国农垦系统糖厂仅存遗址。废物不废,黄文学有思想有头脑,棋高一着,充分利用,变废为宝,租赁整座工厂作为办馆场地,保持糖厂原貌一并纳入“洲垸文化”展览。当然,糖厂已无甜蜜的事业,糖厂虽然没落颓废,但在黄文学手里将迎来更具特色的兴起,给人们心底留下一份永久的甜蜜。可能比原有糖厂的经济价值与存在价值的意义更大更引人瞩目。
博物馆虽然十分简陋,馆内收藏却十分丰富。有洞庭湖地区各种生产生活物品余件,以近现代农耕工具、农用器物为主,进入即可直观庭湖区农垦文化、湖垸文化、渔樵文化的延续与演变。可以这麽说:有关洞庭湖的文化物件,在这博物馆内,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在这里找不到的。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黄文学的馆藏一点都不为过。大到国产第一批拖拉机、进口影院放映机,清末民间雕花宁波床原件。小到各种自行车铭牌、汽灯针,各年代的油灯等。
作家张连喜、傅莉莉由衷感慨: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历史音符,每一个文物都能唤起我们的记忆,唤起我们的乡愁。
千年沧桑话洞庭,历史并不遥远,文物里蕴藏着洞庭湖洲垸文化的内涵。
当我们走进沅江市茶盘洲镇“洞庭湖洲垸文化博物馆”时,我们一定会被那琳琅满目的历史文物所吸引,我们一定会真切感受到洞庭湖洲垸文化的魅力。
通过展示这些历史文物,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洞庭湖区的历史面貌、洲垸文化、人文景观,为湖区人民留下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黄文学创办“洞庭湖洲垸文化博物馆”的初衷。
黄文学介绍,因个人爱好,自己从30多年前就开始收藏老旧器物。为了这些心仪,为了这些珍爱,他花尽心血而耗尽精力,花尽钱财并债台高筑。对于这些宝贝,每每闻之则欣喜不已,恨不立马见之;常常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每每见之,则心痒如挠,恨不立马抱在怀里,携得“美人”归。为了他的这些最爱,他几乎跑遍了洞庭湖周边的县市区乡的每一个角落。目前博物馆收藏物品多件,这些器物中,多数已经退出生产生活,成为历史“化石”,成为历史记忆,如水车、纺车、风谷车、碾子、蓑衣、斗笠、木屐等。有的虽然尚有其用,几近历史使命终结,实属罕见,如浦滚、浪耙、耘耙、扮桶、禾刷、木桶、篮盘等。
他所搜集的物件,大体分为生产、生活两大类,数十上百个小门类。从材质上分有石、金属、木竹、陶瓷、玻璃、丝织、纸品等。按使用类型分大体有农资生产(含近现代农具、机器、机械)、文学艺术(电影放映、各种相机、书刊、图画)、家庭应用(樵、垸民生活必备:吃喝拉撒睡面面具有)。可以这么说吧,垸区抗日期间,缴获或日本鬼子遗留下的除飞机、大炮、舰船、马匹没有实物陈列外,几乎都有。枪械马驮、军用水桶、各种炮弹、枪刀匕首、战靴衣帽……还是那句话: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在这里找不到的!可以从他所收藏的物件中,回到清末民初的生活时空,回忆抗日抗美的血腥岁月,回味建国后的火热年代。
他的这份执着与偏爱,可以说到了废寝忘食、倾家荡产的地步,也赢得了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喜爱。
年,省文物局、益阳文物管理处派专家组到茶盘洲镇现场核查,并对其中来件文物进行登记备案,批准黄文学在茶盘洲镇原糖厂办公楼设立沅江市洞庭湖洲垸文化博物馆。实在是一件大好事。可问题是因为私人建馆,财力和专业知识有限,加之是利用本已破旧的老厂房,场地难免有些简陋,不能随心所欲好好布展。大部分藏品依旧尘埃掩埋,堆积在仓库中,未见天日,得不到规范化整理和布展。“好酒也怕巷子深”,何况,这些宝物却偏于一隅,藏在深闺:离市区偏远的茶盘洲镇哩。亟待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力量、有识之士,在项目资金、业务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
我们有幸见到黄文学先生有关博物馆的发展蓝图,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志者事竟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洞庭湖洲垸文化博物馆》,与左近的玉竹苞远古文化遗址联袂上演一出重头好戏,把远方的客人吸引。它将成为享誉沅江市以及洞庭湖地区乃至全国的一座历史传统文化圣殿,农耕教育基地,历史演绎大课堂。届时呈现的应该是车马趋之若鹜,来往人员络绎不绝的一番盛况。
我等努力鼓与呼,我等拭目以待,期待它的美好时光到来!祝福黄文学的美梦成真!祝愿他的名字与博物馆远播于海内外!
.6.16
作者/来源:新国风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