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谭仲池文杨罗先 [复制链接]

1#

谭仲池

作者:杨罗先

(一)

年5月28日下午,由中共宁乡市委宣传部、宁乡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办的“宁乡文艺沙龙”在宁乡市“市民之家”举行。

没有过多的客套与寒暄,活动的主题,紧扣“时代精神与现实主义创作”,就像市民之家热心服务市民一样的接地气。

主讲嘉宾谭仲池先生,藏起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湖南省文联原主席的头衔,以一名资深作家的身份娓娓道来。

(二)

置身信息时代,现场授课与网络直播同步进行。宁乡四江八岸,共享一场文化的盛宴。

我们谈爱国守正、复兴中华的民族精神;我们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革命精神;我们谈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我们谈天下为公、忠诚人民的奉献精神。

如果,此刻的谭仲池先生只是一位诗人,我愿借用诗者杨俊富的三行诗《一只鹰》为他解读:一枚黑色钉子/钉在蓝色的天花板上/用翅膀诵经。

(三)

谭仲池先生主政长沙市府时,连续几年联系宁乡,对宁乡的情况非常熟悉。来宁乡讲课,我相信他是做了不少功课的。

结合学习中共党史,他把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伟绩直接概括成了一二三四。他从“穷秀才”不做官,做共产党员的事迹中,诠释什么是初心;他从永远的叔衡中,品味一代伟人博大的家国情怀;他从浩然正气、士大夫精神中,用心体会“何胡子”的那一堆感情;他从忍辱负重的孺子牛精神中,解读党的苦难辉煌。

我终于明白,年逾古稀的谭仲池先生,是凭借什么力量能让他在短时间内,撰写出以何叔衡为题材的电影文学剧本《血铸忠诚》。

(四)

一位作家的魅力,往往是多彩生活积淀的厚度。

在《血铸忠诚》初稿完成的第一次座谈会上,我与谭仲池先生面对面坐着,他的身边除了应邀参加的方方面面的负责同志之外,还坐着何叔衡同志的孙子何海文,一位定居沅江的普普通通的退休职工。

在谭仲池先生的眼里,也许正是这位操着益阳口音的普通汉子,纯朴的方言,触碰到了他心中爱的温度。他才更加坚定信心,为烈士立传。

(五)

作家如何深入生活,让作品符合实际生活的逻辑?如何树立典型,让作品表现真实生活的本质?如何运用技巧,让作品实现心灵生活的直接抵达?一直是困扰现实主义创作的根本问题。

谭仲池先生用三句话,简明扼要地勾勒出现实主义创作的时代特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客观全面地反映现实生活;努力满足人民的审美诉求。

周立波、柳青、赵树理、路遥、田汉,这些熟悉的名字,都被谭仲池先生列为现实主义创作的楷模。难怪李大钊说:自然的美才美得自然。

(六)

在北京,在一年一度的中国散文年会上,我曾听过谭仲池先生的名家讲座。北京的名家讲座一般是不备讲稿的,一堂课下来,就仿佛读一首《手写我心》的抒情诗。

在宁乡,在市委常常主持召开全委(扩大)会议的多功能厅,谭仲池先生把“心入、身入、深入、情入”,说成了履行现实主义创作责任的四大硬件。一字一句,把沉甸甸的责任,压在宁乡首次获得市长文艺奖的文艺工作者身上。

身为多年的长沙市市长,扶贫工作21年之后,在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谭仲池先生毅然远赴世界屋脊西藏采访。把美丽的浏阳援藏故事,送给《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带着体温的文字背后,我们读到的是一种坚定与力量。

(七)

在宁乡的讲座,有现场有奖问答的互动,也有听众自由提问的交流。我有幸在互动中两次获奖,奖品分别是谭仲池电影文学剧本《袁隆平》与谭仲池诗歌选《梦中虹桥》。

令我十分高兴的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两组作品都被收录诗歌选中。一组是《我和小孙女(组诗)》,诗中写道:现在的我/真的变得奇怪了/刚上班,就想着下班。另一组是《灰汤温泉之咏(五章)》。

年9月,在灰汤紫龙湖的实景演出中,泉之声,泉之韵,泉之恋,泉之悟,泉之魂五个篇章,以精湛的艺术,演绎“天地人道之吉兆,日月同辉之呈祥。”时任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与数千名当地群众一同观看演出。

(八)

谭仲池先生的作品,我读得最多的是诗歌和散文,这些作品最初的载体主要在党报副刊《大地》《湘江》和《橘洲》。

第一次读到谭仲池先生的文集《又见桃花开》,我还在乡镇工作,读他那些明显留有时间仓促痕迹的作品,对一名酷爱文学的基层负责干部,无疑是一种莫大的鼓舞。这种影响,一直到我后来静下心来去毛泽东文学院学习,在讨论官员创作的时候,还保留着我的个人意见。

因文从政、政余从文、文政互补,是我对谭仲池先生工作与创作的初浅认知。他自己说,是家乡这片土地的滋养,是党和祖国的抚爱,是人民的哺育,是时代的塑造。

(九)

谭仲池先生,不是湖南政坛唯一的作家,却是倍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