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一个不能忘却的传奇 [复制链接]

1#

红网时刻通讯员杨自拱汪谈宁瑞欣报道

笔落惊风雨,忠诚印寸心。

这是可以拍成史诗电影的一段历史,这是直接见证烽火硝烟的一个人物——穷娃当上了战士,战士成为了英雄,英雄成就了传奇……

时间的长河流淌不息,却无法冲淡我们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崇敬。

年底,湖南省辰溪县“湘西剿匪胜利七十周年”纪念筹备活动紧锣密鼓地进行,工作人员在翻阅大量历史档案时,一张年“七千人大会”的集体照片,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辰溪县麻田福利畜牧农场创办人武新贵赫然在列。通过这个线索,一段被岁月尘封的历史徐徐展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跃然眼前。

居功不傲解甲归田

武新贵(.6—.8),山西省崞县(现原平市)人,中共党员。年8月参加八路军三五九旅,历任侦察员、班长、排长、连长、教导大队长、团参谋长、武装部副部长。年转业辽宁锦州市手工业管理局任科长;年回湖南省辰溪县,创办辰溪麻田福利畜牧场,任场长。

简历确实很简单,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工作人员在继续搜寻时发现,武新贵的人生故事,绝非如此简单。

武新贵,在抗日时期就是著名的“货郎”侦察员,屡建奇功,被授予“侦察英雄”,曾直接听命于王震将军,担任过王震将军警卫排排长;之后又跟随王震将军开垦南泥湾,是著名的开荒“镢头”英雄,还被授予“劳动英雄”。

年9月,武新贵同志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师(武新贵时任该师教导队队长,营职)奉命进入湖南湘西地区剿匪,任侦察、警卫连长,在3个多月的剿匪战斗中,武新贵与兄弟部队一共消灭土匪1.5万多人,缴获各种武器1.5万多件。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47军师团团参谋长的武新贵,在临津江畔.6等高地,与号称“美军之星”的王牌——美骑1师,进行了多次较量,“肠子”被打断,被誉为“断肠英雄”,年回国后,受到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当战争的硝烟逐渐淡去,他回到了曾经屡战奇功的剿匪战场,辰溪县沅江河畔的荒坡上,创办了麻田福利畜牧农场,积劳成疾,双眼失明,最后永远留在了辰溪的大山深处。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武新贵,从侦察英雄、战斗英雄,到劳动英雄,最后解甲归田,在茅草丛生的大湘西辰溪县,带领部分伤残退伍、复原军人,创办农场,开荒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养猪,养羊,养奶牛,养鸡;开作坊、缝纫社和供销合作社,再立新功,被时任农垦部部长的老首长王震同志充分肯定和表扬。

武新贵同志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个普通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历史自信,初心如一。

国恨家仇“货郎”侦察员

年6月,武新贵出生在山西省崞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年8月,参加八路军。他从小放牛放羊,没有上学机会,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抗日战争爆发后,山西省崞县也成为日寇进攻的重点目标。武新贵一家有数位亲人死于敌人的屠刀之下。国恨家仇激起了武新贵对侵略者的痛恨,他毅然决然参加了中共地下组织组建的地方抗日武装“崞县抗日义勇军”,从此走向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

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6军团和红军第32军、红军总部特务团一部,在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师第旅。根据中央部署,旅第团和旅直属营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在五台、平山一带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武新贵因此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并成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兵。

当时,延安周边根据地经常遭到乔装打扮的敌特分子的骚扰和破坏,严重危及到中央机关和部队的安全,中央决定清除一敌特头目。王震将任务交给了团,团长选定由政治绝对可靠、军事技术过硬、身体素质好的武新贵独立执行任务。

旅流传着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团长拍肩膀。”武新贵接受任务之后,团长拍着武新贵的肩膀说:“新贵同志,这是党中央交给你的一项光荣艰巨任务,必须保证坚决完成任务。”

武新贵深感责任重大,在团长、团参谋长等首长的精心谋划下,他装扮成具有陕北特点的卖货郎,每天担着货郎担,摇着货郎鼓走街串巷侦察敌情,伺机采取行动。经过半个月的缜密侦查,终于查找到了敌特头目,摸清了周边环境,掌握了敌特头目生活起居习惯等情况。

一个月黑风高夜,武新贵只身潜入敌特头目的住处,神不知、鬼不觉地成功实施了定点清除。通过这次清除行动,打击了敌特分子的嚣张气焰,团结教育了中间分子,消除了普通老百姓的恐慌情绪,对保护陕甘宁边区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此,武新贵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获“侦察英雄”称号,并被提拔为侦察班长,后来被调到王震将军身边,任旅警卫排排长。

镢头开荒劳动英雄

年5月,武新贵跟随王震将军进驻南泥湾,在“一把镢头一把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口号声中,一边参与回击国民党顽固派第二、第三次反共高潮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一边为克服根据地日益严重的物质生活困难,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身强体壮的武新贵作为旅的警卫排长,在王震等领导同志身先士卒带领下,与各级干部、战士共同战斗在开荒第一线,担负与战士一样的生产任务。

在一次参加开荒比赛中,武新贵连续劳动12个小时以上,取得了一天开挖3亩多地的优胜成绩。由于旅上下同心,艰苦奋战,年当年就取得了丰收。全旅开荒种地10多亩,收细粮0余担,蔬菜万多斤,每百人养猪20头,经费自给78.5%,各部都超额完成了任务。

为了表彰武新贵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突出贡献,他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并光荣地受到毛泽东主席第二次亲切接见。

湘西剿匪智勇并行

辰溪县位于湖南西部,沅水中游,东到溆浦,南邻怀化,西与麻阳、泸溪接壤,北与沅陵毗邻。自古以来,就是“南通滇黔,北达京畿”的重要通道。

史料记载辰溪匪患从明末开始由来已久,特别是年“三·五”事变后(年3月5日,伪湖南省保安十三团三营营长张玉琳纠集匪众余人,层层包围驻辰溪的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仓库,抢劫枪支弹药无数),湘西枪支泛滥成灾,辰溪土匪势力迅速膨胀多达万人,控制了溆浦、麻阳、沅陵、泸溪和怀化大部地区,成为湘西主要的土匪武装之一。

当时,匪首张玉琳、石玉湘、张玉德等人盘踞在辰溪大水田、龙泉岩、长田湾一带;匪首李银贵、柴宝臣等活动于辰溪修溪伍家湾、谭家场一带;匪首刘胜喜肆虐辰溪丫髻山、征溪口一带;匪首陈子明以沙堆、伏水湾一带为据点四处劫掠。土匪不除,民不聊生。

年9月,武新贵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师(武新贵时任该师教导队队长,营职)和其他兄弟部队入川作战胜利东返,奉命进入湖南湘西地区剿匪,任侦察、警卫连长(原师教导队队长,为加强连,营职),驻军辰溪县城柳树湾杨锡焘先生家中(现辰溪县辰阳镇,柳树湾社区下河路17-6号,与中共沅陵地区工委、沅陵地区专员公署、湘西沅陵区剿匪指挥部大院旧址及杨任故居毗邻)。

武新贵按照湘西沅陵区剿匪指挥部的命令,“采用集中兵力、各个围歼战法,反复清剿”的战略决策,组建武装工作队,协助政府发动群众,建立地方武装。

鉴于土匪都藏身于高山密林深处,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溪网密布,洞穴幽深,且土匪大多身着民服,不易分辨,简单的强攻不起作用。于是,武新贵曾经的“货郎”侦察英雄和战斗英雄的经历,便马上有了用武之地。

每次行动之前,武新贵等同志都会根据实际情况,事先做好侦察工作预案,乔装成农夫、放牛娃、砍柴山民、山地采药师、小本买卖生意人等,进行就近侦察;发动群众站岗放哨,通过群众线人侦察报信,捕捉散匪;带领战士做到了“无山不上、无林不入、无村不进、无洞不钻”。

在当地群众的积极支援和友邻部队的密切配合下,采取了以集中对集中、以分散对分散的合围和驻剿、清剿三结合的战术,先后组织了对顽匪的重点清剿,少数清除等战法,经过3个多月的战斗,一共消灭土匪1.5万多人,缴获各种武器1.5万多件。至年2月,47军赴朝参战之前,一共歼匪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最终根绝匪患。

“肠断”亦战“王牌”美军

年4月11日,47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

当时,武新贵担任47军师团团参谋长,有战斗任务时,他协助团首长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整训时,他协助训练士兵,提高部队的战斗素质。47军创造的“坑道战法”,对防御作战非常有效,被志愿军司令部推广到所有的部队。武新贵经常深入坑道,研究如何完善坑道工事。武新贵在历次战斗中,英勇顽强,表现出了中国革命军人大无畏,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年的夏秋阵地防御战战役中,身经百战的武新贵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年9月到10月初,在天德山防御战中,志愿军师团各营,守备在临津江畔.6等各个高地的最前沿阵地,对手是号称“美军之星”的王牌——美骑1师。美军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下,用了几个团的兵力,对.6高地等前沿阵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志愿军英勇顽强,一次又一次地打退了敌人不断地进攻,美军损失惨重。

坚守.6高地的1营3连志愿军战士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全排最后只剩下4个战士,其中3个重伤,只有17岁的湖南麻阳籍战士陈启瑶还能战斗。

战情迅速报到了团作战指挥所,武新贵参谋长当机立断,立马请缨团长丁元昌,政治委员王甲军,由他率领一个机动排的兵力火速增援.6高地前沿阵地。武新贵参谋长等战士临危不惧,冒着敌人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以最短的时间,火速赶到了前沿阵地上,集中火力,打退了敌人的猖狂进攻,保住了阵地。武新贵也负了重伤,肠子不幸被打断,是后续增援部队才把他救出了阵地,捡回了一条命。

武新贵的女儿武跃建、武锦健说起自己的父亲,几十年过去了,自豪之情仍然溢于言表,她们拿出几枚军功章,一一介绍说,父亲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善战事迹,受到了47军党委和彭德怀司令员的表扬,获得战斗英雄嘉奖,年再次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雀环家声”爱在辰溪

作为山西省崞县人的武新贵,转业到了辽宁锦州后,为什么最后到了湖南辰溪县当了农场场长。

这与他的夫人杨福禄有关。爱情,把他最终留在了湘西大山的茂林深处。

杨福禄,湘西名门之后。

杨福禄的堂伯父杨任(名锡庶,字晋康)被誉为辛亥革命的“湘省三杰”之一,早年东渡日本求学。杨任常对人表白自己的个性:玉可碎,而不能夺其白;竹可破,而不能毁其节。杨任在辛亥风雨前为新修家谱写的《谱序》中说:“岂知大丈夫包天涵地之胸襟哉”,表达了他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视野和追求卓越的境界。杨任31岁时,就牺牲在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的斗争中。杨福禄同志自小就耳濡目染父辈和家乡人民传颂杨任的革命英勇牺牲事迹,并在此氛围下成长。

杨福禄的父亲杨锡焘先生,出身于名门中医世家,家庭殷实而不骄。杨家祖宅大门上有一方石匾,镌刻着“雀环家声”,就是教育子孙们要知恩报德。杨锡焘先生本就有着“悬壶济世”的热心肠,不仅以精湛的医术悬壶济世,还时常接济穷困人家。

新中国建立之时,杨锡焘先生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对新政权的拥护。年,沅陵专区行署成立伊始,杨锡焘先生将仅存的花园、菜地及鱼池无偿捐赠于沅陵专署。湘西剿匪期间,作为开明人士,杨锡焘先生积极支持解放军,并在族内倡导捐粮捐物,除留下家内自给口粮外,悉数捐于解放军,并主动提供家宅住所供部队驻扎。

在家风的熏陶和父亲示范下,杨锡焘先生的幺女杨福禄同志,胸怀报效国家、民族情怀。新中国带来的新气象、新希望,吸引了杨福禄积极参与到剿匪斗争中,她为剿匪忙前忙后,照看伤病员,后勤服务,深得战士们的好评。

革命缘分来得巧。年9月,武新贵同志所率领的侦察、警卫连就驻扎在辰溪县城柳树湾杨锡焘先生家中。武新贵,血气方刚的战斗英雄,身高1米80,浓眉大眼,虎背熊腰,英俊洒脱,处事干练,机智沉稳,一下子就吸引了杨福禄的注意。

杨福禄虽出身名门,却没有大家闺秀的矜持,反而显得十分随和,热情好客,知书达礼且乐于助人,自然深得47军师侦察、警卫连驻军官兵的喜爱,也自然受到武新贵的格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