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临床白癜风研究的专家 http://www.csjkc.com/m/文章来源:地球杂志
长江奔流不息,日夜向前,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一路切高山、汇大川,不舍昼夜,最终行程多千米,成为了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的同时,也创造出了绚烂深厚的长江文明。
起源
以湖北宜昌为界,长江被划分为了上游和中下游。
虎跳峡
上游的长江多穿行于大山之中,气宇轩昂、锐不可当,塑造了虎跳峡、长江三峡等壮美景观。
三峡大坝
出宜昌后,失去山体束缚的长江开始了一段奇妙之旅:
从上游携带的大量泥沙,由于地势低平、水流缓慢而大量沉积,原本水天浩淼的云梦泽,慢慢成为了沙洲之地。
江汉平原
沙洲不断发育变成陆地,陆地广布而成平原,今天所说的“江汉平原”雏形始现。
沙洲和平原的出现,意味着文明的孕育与繁荣有了土壤。
荆州城
最先在这里生长起来是众多带棘小灌木,古人谓之“荆”。
而后,人类在这里建立聚落,称呼这片土地为“荆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荆州市一带。
文明
早在先秦时期,得益于水陆粮草之利,荆州就成为楚国重要的对外窗口。
公元前多年,楚文王以荆州(古称“郢”)为楚国都城,并在此建都余年,开启了楚国最辉煌鼎盛的时期,列为战国七雄之一。
凭借着强盛的国力,因水而生的楚文化此时也闪露着耀眼的光芒。
楚都荆州城依水而建,军队和百姓出行时常依赖船只,《左传》记载“楚子为舟师以伐吴”,楚国高超的造船技术,已能在与诸国的战争中发挥作用。
为了进一步充分利用江河增强国力,楚庄王派孙叔敖兴修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运河——云梦通渠(楚渠)。
楚渠在将长江支流沮水与汉水支流扬水相连接,即为两岸的农田灌溉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汉水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交流沟通。
三峡平湖(屈原故里湖北秭归)
受长江的恣意洒脱的启发,以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国文人,用奇特夸张、热情怪异的文字描述楚地山川风物,自成离骚楚辞一派,成为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
地理
荆江
长江赋予了荆州强大的影响力,以至于人们直接把流经荆州的长江称呼为“荆江”。
荆江是长江出三峡后第一个江段,北岸为江汉平原,南岸洞庭湖平原,两岸地势低平。地形导致长江水流不畅,江面极剧展宽,河道摇摆不定,蜿蜒曲折,素有“九曲回肠”之说。
从湖北宜都到湖南岳阳,直线距离不到千米,荆江却来来回回走过了多千米的路程。
以藕池口为界,荆江分为上荆江和下荆江,上荆江河道微弯,河道相对固定。下荆江则曲流发育,在只有80千米的直线距离内,长江迂回曲折绕了16个大弯,河道长度达到了多千米,河流的曲折系数(实际长度与直线距离之间的比)达到了3,成为了我国河曲地貌最为发达的河段之一。
蛇曲与牛轭湖/摄影:阅岳
弯曲的河流形态,减缓了江水流速,为河流泥沙淤积提供了天然场所,日积月累之下致使河床高于两岸原野,形成了与黄河下游相类似的“地上河”。
水流不断冲击河岸,原本“S”型的河流进一步弯曲,形成一个个犹如“Ω”形河曲,最后河曲最窄处被江水贯穿,长江就此完成了“裁弯”,原来河道变成了一个个牛轭湖,新河道暂时变直,下一轮的河曲发育——裁弯变直也就此正式拉开序幕。
就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之下,河道摇摆不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成为了荆江地区最真实的写照。
自然资源
为了减轻荆江“地上河”和摇摆不定而带来的洪水威胁,人们采取修筑大堤、开挖渠道、人工引导等一系列措施,因势利导,趋利避害,让荆江成为了真正的生态之江、资源之江。
作为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中的重要一环,荆江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与周边的生态体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为荆江地区的自然生态的平衡贡献着力量。
在荆江南岸,有4条水道与洞庭湖相连,从上至下分别为虎渡河、松滋和、藕池河、调弦河,合称为“荆南四河”。
在夏秋丰水季节,长江的洪水通过这4条主要水道流入洞庭湖,分蓄洪水、降低水位,极大的减轻了荆江及下游的防汛压力;
而到了冬春枯水季节,接纳湘江、沅江、资江和澧水四水的洞庭湖,又通过这4条水道将水补给长江,保障了长江的水源不断。
这样一个循环像极了我们的呼吸,一吸一吐之间,便完成了水体的调蓄与交换,维持了一个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
荆州——长江边的农田
荆江的泥沙带给了两岸充足而富裕的土地,自古农业发达,成为了我国重要的水稻、小麦和棉花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更是享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
洪湖公园
荆江孕育的众多河流和水系,塑造了丰富的湿地资源和水体景观,湖北第一大湖洪湖、麋鹿与江豚和谐相处的天鹅洲湿地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长期和荆江打交道的过程中,沿岸百姓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水乡风俗,日常饮食中水稻为主食,桌上总少不了各类鱼类美食,甚至在婚丧嫁娶的坐席时,有“无鱼不成席”的说法,与之类似的还有划龙船、放河灯等传统文化。
夜幕荆江
作为我们母亲河长江的一部分,
荆江上游奔流浩荡,
下游水平江阔,
人们喜爱她、尊重她、顺应她,
与她和谐相处,
而她回馈给这片土地的,
将是更多的众多地理景观和特色文化。
本文首发于《地球》年第12期,有删节修订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责编:卞跃跃
排版:尹璐
审核: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