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湖南临时省政府前往沅陵,在此期间,沅陵成为抗日大后方,不少名人因避难、逃亡或是多种原因,在沅陵短住或长留,“少帅”张学良、“武侠泰斗”金庸、“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周立波等人都曾在此留下经典文学作品。
01
“少帅”张学良
因“西安事变”,抗日爱国将领张学良失去人身自由。年3月,从湖南郴州苏仙岭转押来沅陵凤凰山凤凰寺,在此幽禁近20个月之久。
凤凰山位于沅江之上,风景虽好,这位叱咤风云的少帅,集家仇、国仇于一身,却不能上抗日战场杀敌,而满腔孤愤。在防空洞壁上深深刻下“雪仇”二字,以释放他对日寇恶行的恨意及不能驰骋疆场的遗憾。
张学良在凤凰山囚禁期间,曾多次书信给蒋介石,表达渴望重回战场,杀敌报国的心意,但均未果。在凤凰山也留下一首《自感遗憾作》,借诗抒怀,表达忧思。此诗后刻于沅陵凤凰山顶观景台,往远眺望,可见万里碧空,沅水汤汤,此景此情中,读此诗,体会一代少帅的孤寂、落寞与遗憾。
《自感遗憾作》
“万里碧空孤影远,故人行程路漫漫。
少年渐渐鬓发老,惟有春风今又还。
02
“武侠泰斗”--金庸
沅陵县志记载,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刚成立还不到十年的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师生们,被迫辞别西湖,转浙东群山,经江西众壑,与南迁的北平艺专师生会师湖南沅陵,于年合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金庸便是其中的一名学子。在沅陵求学的这段岁月,对金庸日后的创作形成深远的影响。其武侠小说中所描述的黑木崖、麻溪铺、五指山皆坐落于此。
金庸曾在《三剑楼随笔》中提到:“我的小说中,最好的女人是湖南人,最好的男人也是湖南人,最好的男主角是很忠厚、老实、朴素,受了委屈也不怪人家,武功不是很好,对人很体贴的狄云,湘西沅陵一带人。
03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
年沅陵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还有一名19岁艺专学生吴冠中,当时随学校向大后方撤退,来到沅陵。当时来到沅陵的还有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刘开渠、李可染等教师和朱德群、赵无极等学生。
吴冠中在沅陵期间,还演绎了他的初恋故事:爱上了给他换药的美女护士。吴冠中向她发出了无数封情思绵绵的求爱信,可因种种原因,全都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只是成了一段历史佳话。尽管五十多年后,他们终于建立起了联系,可都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吴冠中也只好感叹一声: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04
“乡土文学之父”沈从文
沅陵是沈从文的第二故乡,十五岁第一次离家,随船队抵达的第一站就是沅陵,第一次见到“山里的大世界”。怀着对这块土地的热爱,修建了“芸庐”小屋,从此,他与家人安居沅陵。
在这块神奇的热土上,积淀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厚重的人文、坦露着秀丽的山水,激发了沈从文的创作灵感,成就了他登上国际文学大师的巅峰。
文学作品中提到沅陵的次数很多。其中《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这三部主要的散文集中的大量篇幅,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到了沅陵。
05
“现代著名作家”周立波
年11月“文夕大火”后,周恩来特别指示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一定要恢复《抗战日报》这个重要的宣传喉舌。不久,他又特别交代周立波:“派你到沅陵去办报纸,要办一个统一战线的报纸。对国民党政府办的事情,凡是有利于抗战的,我们就要赞扬;凡是不利于抗战的,我们就要批评。”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周立波、廖沫沙和报社的其他工作人员兵分两路来到沅陵。经过多方找寻,最后把办报地址选在了马坊界的周家院子。
周立波兼任沅陵县委宣传部长的身份,发动当地地下党员和社会积极分子,同报社的工作人员一道,直接把报纸送进城区读者的家里。周立波鼓励大家说:“《抗战日报》是奉了周恩来同志的指示,从长沙迁到沅陵来的;它不仅仅是一张报纸,更为重要的,它是共产党团结广大民众,坚持抗战的一个窗口,它多存在一天,就多在湘西播洒一片抗战救亡的种子。”
李白曾有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张学良、金庸、吴冠中、周立波和沈从文从不同领域的名人,在特殊的时期不同际遇下都曾到过这个边陲小镇—沅陵,以诗词、小说、散文、书信等不同的呈现方式留下了与沅陵的故事与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