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各郡邑,独美于铜仁”。铜仁,处万山之中,锦江绕城东流,山川秀丽,文物丰富。据《铜仁府志》载,共有文物二百七十余处,历为诗家游家题咏赞颂。惜历史悠久之壮丽风物,经历次风雨所毁,今存者寥寥。
一直以来都认为铜仁的灵魂在于锦江。试想:放眼天下,有几座城池的护城河能有如此霸气,一江以横流,烟波十余里?大明边城所在的水晶阁河段,水面开阔,碧水如镜,湖光山色自然美不胜收。每条河流,都孕育着一方文化,都有着源远流长的故事,锦江也如是。今天,我们就来翻开历史的书卷,一睹秀美锦江曾经的不朽荣光。
我说
锦江原名辰水、铜江河、麻阳江,主要支流为大小二江,两江分别发源于武陵山脉梵净山东麓、南麓,各自流经江口、松桃县境后,在铜仁城西南铜岩处汇流为锦江。
锦江东流入湘,过湖南麻阳改称辰水,至辰溪汇入沅江,顺江而下,达辰州、常德,归属为长江水系。锦江水系全长公里(铜仁境内公里),其中干流闵孝河至辰溪长公里,支流寨英河至铜仁长81公里,小江口至两河口长30公里。
兴起
在古代运输“常循水而行”,有“舟筏之路优于车马”的说法,所以我们会发现,不管古今,高度繁荣的城市通常就在沿江、沿海一些方便航运的地带。铜仁城三面临水,是沅江支流锦江水的发源地,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自古以来水上交通发达。
据说当年明军为平定云南残元势力,即从新晃一线的清水江与铜仁的锦江航道向西进军,既为战争运载兵员辎重,又运民食,输送商品。因水运之利,铜仁自古商业较为发达。早在宋代,锦江水系即已通达洞庭湖,湘、川、赣客商来此贸易,常以日用百货、食盐、陶器换取当地土布、桐油、花生、五倍子、土碱、牛皮等土特产。明、清时期更加繁荣,知府征税每日百两以上,素有“黔东护商栈”之誉。清末民初,商号开始走向专业化,更趋于集中经营,出现了显赫一时的“八大商号”,史载,年,仅经营山货土产一项,八大商号获利都在10万大洋上下。
铜仁至湖南常德流程长达公里,有急流险滩数百个,其中仅铜仁至漾头29公里航段即有大小险滩24个,平均1.2公里就有一个。因此,在船民中流传着“行船三分忧,走水死中求”的悲歌。然而行下水船,如遇涨“绿豆水”,航道略宽,水急船快下湖南只要半天。西来之船是逆水,遇滩则须纤夫背纤。每次航行遇到翻船损货时,河面浮满油篓、桶、药材包、花生包,闻讯而来的乡民纷纷下水,打捞“浮财”,幸免于难的船工、货主,无奈徒有望河长叹。
河道险尚不足惧,水匪劫船却十分可怕。民国时期,土匪抢劫商船事时有发生。在湘黔交界的几十里水道上,横行百年的水匪常在水流缓慢处拦截,船家只能停船任其劫货,否则船毁人亡,不少外籍铜商因此倾家荡产。北伐战争,贺龙两次驻军铜仁,告示全城商家,定日护航。此举令全城大小商家欣幸,纷纷倾其城乡库房存货,或相互拼货租船,一时船只供不应求,出发时竟集船百余只,首尾相接数里,在贺军武装保护下驶出麻阳之境,满载桐油、花生、五倍子等地方土特产,运至常德贵州码头。此码头是铜仁府松桃人杨芳向常德知府所讨一箭之地专为铜仁商家所建,临码头之街为大河街,铜仁商号先后有“罗洪盛”“广聚老”“高灿顺”“庆元丰”“徐夏隆”“朱自大”“谌裕隆”等商家设分庄、货栈。
繁荣
清末民初,铜仁府城商号老板几乎都居住在中南门一带,名声比较大的有“余兴和”“义友海”“孙盛记”“谢衡长”“余德和”“刘义泰”等老“八大号”商家,铜仁府志记载,“商贾云集,云贵、两湖、豫章、粤广之民络绎趋赴、货物充韧,阛阓整齐,实边疆一巨镇也”,格局堪宏。
新中国成立前夕,铜仁县城“罗裕顺”“封木昌”“高裕兴”“郭福化”及“金寿路”“邓怒高”“周普联”三家新“八大号”字号移居清浪街、十字街一带,形成了新的商业繁华地段,如县塘坎的米糠行、北门城外的寿材行、杀牛坳的柴炭行、白家巷的水果行、桐梓巷的猪行等,每逢花生成熟之期,西门便成了花生交易的最大市场;大宗的商品如木竹、材、桐油、水银、朱砂、药材、花生均由几家商号分别垄断或半垄断,由水道运出铜仁,移交驻常德、汉口的庄号处理。民国初期,据《贵州省严新农考察》记载:“铜仁至麻阳,一日可达。”作为黔东、湘西、川东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铜仁附近民船逾百只,水上交通兴旺,故湘、赣等地商贾,在此开庄甚多。
鼎盛
民国时期,铜仁民间商会在太平街(中南门)成立,“鲁班会”“南货会”“纸会”“五金分会”相继扬名,无形中瓦解了过去以籍贯形成的常德帮、汉口帮、丰城帮、宝庆帮、川帮、湖帮等帮会组织。后水门王家是会长,有大帮船十只,其余船老板船只不等,一统三江流域,大江到江口闵家场,小江至客寨、牛郎。铜仁城以锦江航运之便,进而招来川、湘、鄂、滇、黔五省边区之货主,时有4-15吨级大、小木船只,航行于江口、松桃、麻阳、常德一带,水运盛极一时。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交通部所属川、湘水陆联运管理总处从沅江经锦江运闵孝起岸的军需物资,陆运至思南大坝场,再沿乌江下长江,直达重庆。抗战胜利后,铜仁城原东、中部及沿海地区迁来的工商企业纷纷迁出,加之通货膨胀,经济日益崩溃。但由于年6月玉秀公路的通车及“黔东门户”的特殊地理位置,地处湘、黔、川、鄂四省边贸重地的铜仁,尚维持着“虎倒不失威”之局,至年仍有较大商业行号27家,中小个体工商业户家,摊贩户。
永不没落的荣光
新中国成立后,锦江航道得到不断整治,水陆并重之际,水上运输仍起主要作用。-年,由锦江输出粮食6.6万吨,土特产品2.5万吨;输入淮盐吨。
年,铜仁船老板龙老黑用木帆船装载“大东电厂”购买的机器,从上海黄浦港直航铜仁,在锦江航运上首创从铜仁直航沪市先例。年,湖南受灾粮食紧缺,中央批示由贵州省调粮4.6万吨,其中7吨即经锦江运抵。年5月,铜仁地区石油积压武汉,而区内又无油可用,时值全国各地公路交通受阻,锦江航运公司立即组织拖驳船队,从长江入沅水经锦江运回吨,年再次运回吨。在运输行业史上,锦江航运为铜仁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浓浓的一笔。
衰落
从上世纪60年代起,随着玉秀公路的修复,思铜、铜凤、铜麻公路的相继修通及城乡公路的延伸,物质运输也逐步由水上转向陆路。加之锦江先后兴建了潮泥坪、瓦窑河、芦家洞等水电站,从而导致内河航运日趋衰退。年,锦江航运只有铜仁至芦家洞8公里短途客货机动船运输。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锦江航运除承担城郊蔬菜、水果、山竹、甘蔗、红苕、大米等物质外,几乎不再进行远途物质运输。90年代末,锦江航运已完全断航停止营运,现代交通逐渐取代了昔日的“碧溪古渡”。
新航程
时间到了今天,发展旅游业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认同,锦江这条曾经极度繁荣的航道,再一次重回了我们的视野。历史上的锦江更多的用于交通运输业,但大家千万不要忽视了她的钟灵毓秀,流传已久的“铜仁十二景”几乎都由锦江串联,岁月流逝,其景虽有变异,但也开发丰富了,“南岳飞泉”“中流砥柱”“东山楼阁”“小镜碧波”……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锦江沿岸,在水一方大明边城巍巍耸立、中南门古城旧貌新颜、百花渡芬芳吐艳———一个新的概念呼之欲出:锦江游!溯源锦江,感受流域悠久灿烂的历史人文风情,体悟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无穷魅力。
百里锦江一画廊,源出梵净着淡妆。
山青水碧多奇景,大明边城任徜徉。
锦江之渔
锦江之秋
锦江之夜
锦江之魂
这里是梦幻锦江,一个温柔的地方,下南门接西门桥,铜岩人过东山道。漫天繁星之下徐徐微风之中,耳边萦绕着民族音乐,任凭心情放飞。此刻,一边欣赏百里锦江十里画廊,一边品味游船上的茶香,一边回味这里,我曾和一江水邂逅的故事。
在贵州出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