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莫接着和大家说30年前湖南洞庭湖益阳下辖沅江国营农场的事情。当时湖南省内约十多个大型农场大同小异,生产发展模式相同。(莫正德图文)
农场内部土地平整规范,可大面积种植w
可以讲,当时这些国营农场还是集中了许多人才,有行政管理方面的,也有工农业技术人员。移民占多数,来自三湘四水,各种方言并存。我外婆就是一口地道的湘乡话,我邻居李秉瑞家就是澧县话。
农场有了一定程度的机械化农业生产,大型拖拉机耕地,比如东方红拖拉机,推土机,还有机耕船等等。因为在我读小学时,大约是年场直小学借用修配厂的一栋平房做教室,那附近就是好大的车间,专门修配农机,多年后还可以看到弃用的机械残骸。
湖区这些地貌很平坦,最高处是大堤
因为是从长江四个入湖口往洞庭湖流入形成的冲积平原,围垸之后,堤内可能很好规划,一条条道路和渠道笔直,两栽上水杉树,也是笔直向上。两侧就是稻田或者土地特别肥沃。最开始是以种植稻谷、棉花、甘蔗为主,还有玉米、黄豆、油菜。大堤外是望不到边的芦苇,成熟后砍倒送到纸厂加工纸张。90年代开始种植苎麻。价格火了一段时间,许多人蔬菜都不种了,全种苎麻,但后来也少见了。
八五年苏湖头内修热火朝天的现场情景
当时,我娘虽然在场直单位的加工厂上班,但农场里到处有标语,一切支援农业,连集体厕所的粪便都必须统一送下去做肥料。每个职工在双抢季节必须下到各分场负责几亩田间劳动。我记得我娘自我7岁时就带着下到新华分场、鹅洲分场等处。凌晨三时许,上面各场直单位的拖拉机或者大货车就将职工运送到各生产队田间扯秧,趁着天亮之前要扯好。不然一天太阳晒下来会受不了。
队长带着职工去田地指定任务,多数职工要完成三亩左右,用架子拖出了四六寸的格子。把秧隔一定距离扔到田里,再赤脚下到田中每人八列往后退着插秧。有人速度特别快,也有人慢。那些田好大,多数是十亩二十亩一丘。我也要帮忙在最田边上插四列,实在是不得上岸。不舒服了,坐在田边上休息一阵。
芦苇收割码堆待生产纸张
年纪再大一点,十岁左右,就要割禾,掌握了技术后我的速度也能够跟上大人了。就是觉得难得弯腰,搞一阵就痛,然后就说腰痛。大人总是笑话,细伢子有什么腰?哎,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任务紧的年份,不能每天接送职工回厂,要呆在下面分场如新华学校的教室或者操场临时搭铺,不完成支援农业的任务不得回厂。打谷从脚踩到机械脱粒,最开始用柴油机,或者小型电机驱动。我记得我们联合加工厂厂长刘文斌(彬)支援农业生产时,脚踩泥水不慎滑倒在打谷机前,一条手臂被废掉了。
我还在其他时间到队上的亲戚家里帮忙,或者是暑假,或者是秋季,要摘棉花,一个大布袋,用手捏住成熟后的裂开成四瓣的棉花一扯收集到大白袋中。再集中到坪里的晒垫上面晒干。
国营茶盘洲农场纱厂车间
送到场直单位的车间去籽成皮棉,铁丝捆紧打成方包经轮船外运城市加工。不过,90年代农场也成立了纺纱厂,对棉花进行精加工。甘蔗砍后去叶成捆,拖拉机送糖厂加工。那时甘蔗论质量高低一吨才40元上下。
砍收甘蔗是很费体力的活
棉籽集中到隔壁的加工厂榨棉油,食用口感不好,用作工业。残渣可做肥料。如果榨菜油倒是食用油,残料可饲牛,棉籽壳是上好的燃料,每户职工都分一点回家灶间生火做菜。还可以做人造菌的菌基。厂里也利用一些阴暗角落生产一些凤尾菌,职工都有分配。还有一个小收获,榨油完毕,那些大仓库空了,但墙角有一些洞,就是一些油老鼠长肥了,用水管灌进去,许多大老鼠就跑出来,大伙用竹枝扑打,最后加工绝对美味。不过,后来农场东方田鼠成灾,只捕杀那小东西凭尾巴领奖,但没人吃了。
我那时年纪小,真正也做不了多少事,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很多时候就是泡在那些河里、渠道里洗冷水澡,约10岁前后无师自通能够游水。或者到地里摘西瓜、香瓜、菜瓜。有人可能不知道菜瓜,这玩意长相象小冬瓜,青皮,大的有5、6斤。水分足,产量高,但没有香瓜味道好。之后也很少见了。
过去农场就用飞机喷洒农药治虫点击输
那时,经常有飞机从上空飞过,是喷洒农药治虫,肯定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只是大量种植的田地居民较少。有一次,棉花田里才喷洒农药不久,当天下雨流到内河,结果河里的很多鱼全浮在水面吐泡泡,好多人去抓,或者用鱼叉,或用网子。我虽然会游水了,但还是差点淹死,毕竟人太小危险呢。
疫情宅在家里,零散回忆写成,如果不准确的地方,请谅解并指正。